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阐释定向及其存在论意义
本文选题:实践诠释学 切入点:阐释定向 出处:《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摘要】:存在主义者试图通过使"自在之在"走向"自为之在","自我理解"化为"公共商讨",避免诠释的纯粹主观性和任意性并努力发现一种客观的意义。然而,吊诡的是,其借助生命体验而进行的"思想构境"或"语言塑造",实际上却依然停留在思想的范围内,不过是诠释者自我意识内在构造之物,是人的主观心灵内在赋予的东西,非但不能回到事情本身,反而使存在的真义处于遮蔽状态。与之相反,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诠释学强调实践性的阐释定向,把各种主客观意图在实践基础上内在融通起来生成一种实践意图,以能否诠释及如何诠释到社会生活内在本源处作为衡量诠释正当性的真正标杆,从而对当代诠释学的实践性本质做出了科学解答,并从根本意义上克服了存在主义解释学的"强制诠释"或过度诠释引发的各种误解和曲解。
[Abstract]:Existentialists try to avoid the pure subjectivity and arbitrariness of interpretation and try to find an objective meaning by moving "at ease" to "doing it for themselves" and "self-understanding" into "public discussion". In fact, the "thinking construction" or "language shaping" carried out by the help of life experience is still within the scope of thought, but it is nothing but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hermeneutics' self-consciousness, and it is something inherent in the subjective mind of human beings. Instead of returning to the matter itself, the truth of existence is obscured. On the contrary, Marx's hermeneutics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 emphasizes the practical direction of interpretation. Combining variou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tention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to create a practical intention, whether or not to interpret and how to interpret the intrinsic origin of social life as a true benchmark to measure the legitimacy of interpretation, Thus, the practical nature of contemporary hermeneutics has been scientifically answered, and all kinds of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understandings caused by Existentialist hermeneutics'"compulsory interpretation" or excessive interpretation have been overcome in a fundamental sense.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6年河南省人文社科开放性研究中心资助课题“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阐释定向及其存在论意义”(XY:2016-H-02)
【分类号】:B089.2;A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理解与解释 诠释学经典文选[J];博览群书;2001年09期
2 彭启福;文本的诠释与意义的创生——“诠释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哲学动态;2002年11期
3 洪汉鼎;诠释学与中国[J];文史哲;2003年01期
4 李红,赵跃红;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诠释学的融合:方法论维度[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3期
5 潘德荣;诠释的困境与出路——《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叶美芳,牛文君;诠释学研究中的拓展与泛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李国娟;论“理解”在诠释学中的地位嬗变[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8 G.邵尔慈;薛华;;承认之为诠释学的要素[J];世界哲学;2006年03期
9 李勇;;论“诠释学循环”问题的发展历程[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陈治国;洪汉鼎;;2005:诠释学与中国[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德荣;;诠释学:理解与误解[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及其应用[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3 彭启福;;理解、解释的限制与批评的自由——对赫施新方法论诠释学的一种解读与批评[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王俊;;超越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哲学尝试——利科对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批判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伟;;艺术美“可生长性”的形上追思——为诠释学“相对主义”困境进言[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6 邓绍光;;范浩沙以言说行动理论为中心的神学诠释学[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九辑[C];2009年
7 李金辉;;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及其争论述评[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8 李河;;Repetition(重复):激进诠释学的一个基本语词[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潘德荣;;易与不易——对“易”道的诠释学解读[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沈尚武;;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的诠释学普遍性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德荣;诠释学的“濒死”与新生[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潘德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精神诠释学的“教化”目的:回归古典的精神整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洪汉鼎;立足当代的诠释学文丛[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姚满林;重新发掘弗洛伊德的诠释学遗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中国诠释学是一座桥[N];光明日报;2002年
6 吉富;诠释学与人类学[N];人民日报;2000年
7 记者 孙龙;“儒学经籍与诠释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景海峰;中国诠释学的几种思路[N];光明日报;2002年
9 潘德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诠释学是一种方法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北京社会科学院 洪汉鼎;“诠释学是一种幻想力或想象力”[N];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义文;从方法到方法论意识的觉醒:十七世纪神学中的诠释学问题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亓光;政治诠释学视域中的公正[D];吉林大学;2012年
3 张守永;保卫作者[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姜哲;中西方诠释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范登伟;存在与理解[D];河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洁;诠释学视角下Dear Life中译者的调解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何欣;伽达默尔诠释学视角下的圣经重译[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麻相漫;诠释学语境中的马克思思想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4 鲁强;试论法律诠释学中的“先见”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张尔曼;艺术真理与诠释学方法[D];吉林大学;2009年
6 任中杰;诠释学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曹燕;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8 陈锦宣;生存论诠释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艺哲;基于诠释学的产品意义增殖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杜丽娟;以诠释学视角解读《牡丹亭》不同英译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55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655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