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帝国主义论”: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

发布时间:2018-03-30 08:59

  本文选题:列宁 切入点:帝国主义论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同时期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积极借鉴和辩证批判相结合的基础上,列宁帝国主义论通过对资本主义历史逻辑和运动规律进行实证分析,从批判逻辑、解释逻辑和建构逻辑层面,实现了理论与思想的升华,具有独具特色的理论原创性。列宁帝国主义论是对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历史走向的理论反思,是对帝国主义引起的世界结构性矛盾的实践回应,是努力探索和建构新文明社会价值诉求的时代反映,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思想深化。列宁基于唯物史观对帝国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和一般原则没有过时,以垄断研究为基石的帝国主义理论命题没有过时,在向旧世界价值观、制度和实践宣战的同时,为未来社会提供了崭新的认知方法、哲学态度和价值理想,成为跨越历史时空的人类宝贵财富。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theory and classical imperialist theory of the same period, Lenin's theory of imperialism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logic and the law of movement of capitalism. Explaining logic and constructing logic, realizing the sublimation of theory and thought, having unique theoretical originality, Lenin's imperialist theory is a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and its historical trend. It is a practical response to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world caused by imperialism, and a reflection of the times when we are striving to explore and construct the value demands of the new civilized society. Lenin,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not out of date with the methodology and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study of imperialism, and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of imperialism, which is based on monopoly research, is not out of date. While declaring war on the values, systems and practices of the old world, it provides a new cognitive method, a philosophical attitude and a value ideal for the future society, and becomes a precious wealth of mankind spanning the time and space of history.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项目“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培育模式研究——基于国际政治观教育视角的考量与测度”(项目编号:BEA060019)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A8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姚顺良;;第二国际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理论的当代审视——兼论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贡献和缺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相秀丽;;从理论到技艺:论列宁在辩证法发展史上的特殊贡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3期

3 傅永军;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述评[J];哲学研究;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勇兵;;科学发展观——科学的执政哲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3 邵显松;;析哈代小说在传统框架内表现出的超前意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郑明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吴学琴;挑战单向度全球化——马克思关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化理论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张能为;;论萨特伦理学的评价维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张守刚,张生;博弈论视角下的卢沟桥事变[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8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任冬冬;;基于认识论视角下的以人为本内涵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施光跃;;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民生问题考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李培龙;;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根基及其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范耀登;;论特区政治改革的先行与试验[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8 葛振国;;“五名”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9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吴兆雪;刘勋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光辉典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耿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斌;哲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邵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李婷;瞿秋白民生思想探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C.齐普科;T3铮;;马克思学说的矛盾[J];世界哲学;1991年03期

2 路易·阿尔都塞;格明福;罗良清;;来日方长·第十八章[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年00期

3 王群;;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J];甘肃农业;2006年02期

4 阎树群;;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论[J];人文杂志;2007年01期

5 赵雪芬;王洪顺;;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灌输[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6 刘海玲;张家萍;;和谐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江焕湖;;海纳百川:马克思主义的本然气度[J];理论探索;2007年06期

8 刘志明;;警惕民主社会主义否定列宁主义[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5期

9 曾瑞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民主社会主义中的遭遇[J];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10 杨鲜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晓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指导思想[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2 东北师范大学课题组;;吉林省跨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问题研究[A];吉林省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续集三)[C];1998年

3 张彦玲;;论传统文化在毛泽东思想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赵诗清;;三个代表 四大特征[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5 王江涛;;多元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6 赵曜;;我国学术界已经形成马克思主义的高放学派[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学科建设[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许全兴;;学习毛泽东的创新精神[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9 李俊科;逯维娜;;试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10 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N];北京日报;2006年

2 ;应提供更多更好的学术创新和政策建议[N];社会科学报;2006年

3 宋进邋王刚 刘燕 俞厚未;新时期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N];文汇报;2007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汝信;解决两个问题 编好工程教材[N];人民日报;2008年

5 赵春;马克思主义需要传承、创新与弘扬[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本版编辑邋李景田 周济 汝信 韦建桦 逄锦聚 袁贵仁 李慎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发言摘登[N];光明日报;2008年

7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N];人民日报;2005年

8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数字解读[N];光明日报;2006年

9 本版编辑 李崇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 林建公(国防大学研究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 陈章亮(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陈志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人学学会会长) 侯惠勤(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 黄力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哲学所 陈筠泉;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太山;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钱风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政敏;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兰初;邓小平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观[D];吉林大学;2008年

6 崔晓晖;意识形态认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思想基础[D];吉林大学;2008年

7 张少军;论马克思主义新人道主义的科学向度和人文向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浩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姜海波;青年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邓伯军;《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冰;毛泽东对民粹主义认识的思想发展轨迹[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智;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及其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启迪[D];兰州大学;2008年

3 褚青果;恩格斯公平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4 董少东;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当代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红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掌握群众[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7年

6 冯慧;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和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宇;李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8 甘超;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侯秀丽;老祖宗不能丢[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海萍;“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出场[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85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685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f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