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问题意识
本文选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文献学 ; 参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07期
【摘要】:《提纲》文献学研究是对以思想解读为主的已有研究的一种有效补充,两者结合的关键在于阐明马克思的思想背景和问题意识。《提纲》的三重主题是:1、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3、为什么费尔巴哈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前两个问题是马克思长期思考的核心主题,后一个则是1844年至1845年间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争论的焦点。《提纲》的重要性首先在于马克思在这一文本中对前两个问题做出了明确的、总结式的回答,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正是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中显示出其全部价值。
[Abstract]:The study of bibliography is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to the existing research, which is mainly based on 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The key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 to clarify Marx's id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problem consciousness. The triple theme of the outline is: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human socie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Why can't Feuerbach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The first two questions are the core theme of Marx's long-term thinking.The latter one was the focus of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Marx and the Young Hegel School between 1844 and 1845. The importance of the outline lies first in Marx's explicit and summative answer to the first two questions in this text.The criticism of Feuerbach shows its full value in this kind of problem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立波;杨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中国的译介与阐释[J];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11期
2 阿拉斯代·麦金太尔;王金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条未行之路”[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11年00期
3 韩立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J];河北学刊;2009年01期
4 鲁克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5期
5 仰海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再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6 姚顺良;夏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兼论文献考证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08期
7 高清海,孙利天;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余在海;张传开;;实践范畴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张登巧;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4 李雪萌;张慧君;;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论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变革[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马俊苹;潘于旭;;范式的转换与主题的转向——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变革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陆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廖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综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白刚;从实践本体化到本体实践化[J];东岳论丛;2003年06期
9 王德存;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基本理论形态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2期
10 白刚;张荣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多维透视[J];高校社科动态;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一苇;;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2 杨蔚;程运麒;;生态文明的人学意蕴[A];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C];2013年
3 卢建平;;中国死刑改革的人权维度[A];中国梦·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七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2 史清竹;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吴永华;现代自由的谱系: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4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5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6 祝利民;马克思分工思想的本体论意义[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思敏;我国公民社会的建构路径[D];上海大学;2011年
8 黄雯;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兰;普列汉诺夫与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王维国;论知识的公共性维度[D];南开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计根;马克思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杜建雨;马克思的实践生态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石慧颖;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马克思哲学观变革[D];西南大学;2011年
4 姜国敏;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一种重释[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陆鑫;费尔巴哈感性思想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1年
6 王希琴;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形成与嬗变[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建虎;马克思人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子鹏;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汪赛;从共同体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谭丰云;马克思早期法哲学思想初探[D];广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提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缘由及时间的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7期
2 聂锦芳;;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J];河北学刊;2006年05期
3 鲁克俭;;“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不能无视版本研究的新成果——评张一兵“《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代译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1期
4 鲁克俭;;再论“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不能无视版本研究的新成果——从《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谈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3期
5 鲁克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5期
6 李锐;;简析恩格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作的修改[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姚顺良;夏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兼论文献考证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08期
8 王东;郭丽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解读——马克思原始稿与恩格斯修订稿的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6期
9 韩立新;;《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研究[J];现代哲学;2007年05期
10 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J];哲学研究;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爱芳,王燕;国家与社会框架中的市民社会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2年06期
2 杨友孙,胡淑慧;全球化与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郁建兴,吕明再;治理: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再出发[J];求是学刊;2003年04期
4 蔡拓,刘贞晔;全球市民社会与当代国际关系(下)[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1期
5 王建斌;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李骏;社区建设: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J];唯实;2003年04期
7 刘新莉;市民社会的建构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意义[J];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张俊杰;我国市民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基本路径[J];理论前沿;2004年17期
9 鲍景华;市民社会基本概念梳理[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10 林娜;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定位及超越[J];东南学术;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智勇;薛新娅;;市民社会与中国选择——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谈起[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童海芳;;走向和谐——试论我国市民社会的法治构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张海夫;;从市民社会走向城市和谐[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钧;;公共空间与生活诗学——30年代的市民社会与市民小说摭谈[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5 方印;;生态市民社会建设与民法生态化课题研究论纲[A];贵州法学(2014年第9期)[C];2014年
6 曹闻民;;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阿拉斯代·麦金太尔;王金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条未行之路”[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8 赵可;;浅论葛兰西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勇;;市民社会涌动下小城镇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A];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荆;;近现代中国的政权与社会:概念、史实、线索、个案、感想[A];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昌奇(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市民社会的三种话语[N];长江日报;2005年
2 肖岁寒;何谓“市民社会”?[N];中国社会报;2000年
3 徐u!民;对市民社会的历史解读[N];光明日报;2007年
4 顾骏;什么是“市民社会”[N];解放日报;2007年
5 陈创生;市民社会与我国和谐社会构建[N];学习时报;2006年
6 乔新生;“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不是一回事[N];北京日报;2008年
7 韩立新;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的关系[N];学习时报;2008年
8 乐清市委党校 谢安民;从熟人社会到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N];温州日报;2008年
9 王新生;市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N];学习时报;2008年
10 李公明;公民是市民社会的……真正灵魂[N];东方早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志勇;论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D];吉林大学;2010年
2 胡晓;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网络公共领域治理[D];中南大学;2013年
3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5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李永忠;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建设[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
本文编号:1745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745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