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贝尔纳学派及其思想的当代解读

发布时间:2018-04-16 03:13

  本文选题:贝尔纳学派 + 马克思主义 ; 参考:《理论与改革》2015年04期


【摘要】:20世纪30—40年代诞生的贝尔纳学派和贝尔纳主义曾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观的传播和构建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催生出许多马克思主义新型学科,如科学学、科学社会学和STS等。然而在西方"科学自由"观的重磅下,似乎显得裹足不前,停留在历史星际中。事实上,贝尔纳学派和贝尔纳主义并没有被时代所吞噬,今天仍然有它"幽灵"般的存在。借此,对贝尔纳学派及其思想的研究不仅能够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去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型学科,而且能够在国际惯例中更好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学派。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世界学术界所瞩目,也只有这样才能延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Abstract]:In the 1930s and 1940s, the Bernard School and Bernard Doctrin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pread and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view of scientific society, and gave birth to many new Marxist disciplines, such as science.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STS et al.However, in the Western view of "freedom of science", seems to hesitate to stay in the interstellar history.In fact, the Bernard School and Bernarism were not consumed by the times and still exist today.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Bernard School and its thought can not only further develop the new Marxist discipline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 of Marxist theory, but also better construct the Marxist school in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Only in this way can Marxism be paid attention to by the world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vitality of Marxism can be continued only in this way.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
【基金】: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科学思想多语种经典文献编目与研究(14ZDB019),项目负责人:王凤祥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方科学哲学史(12AZD070),项目负责人:王凤祥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凤祥;安维复;;霍尔丹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王凤祥;安维复;;贝尔纳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一种理论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4年10期

3 王凤祥;安维复;;《中国科学技术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体现[J];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岗;;理解现代技术问题——基于自然、社会与文化的多重维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蔡志军;朱熹与图斐利理性主义特色的确认与比较——兼论“李约瑟难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王亚军;宋佳;;论徽商的“好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梅晓娟;周晓光;;利玛窦传播西学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孙显元;;悖论和道德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于秀彬;;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演进历史探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翟秀文,巨乃岐,张志国,卢晓莉;“第一生产力理论”与知识经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贾毅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及其当代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10 郑军;明清鼎革与中国古代科学近代化进程的中断[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新;周亮;;试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公民科学素质教育[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田鹏颖;;21世纪:社会技术的世纪——为后“弗兰西斯·培根计划”时代而计划[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张纯成;;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与为国服务[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佳;;用理性来反思理性——从“科学研究对自然观假定”理解费耶阿本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刘宏;;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王洋;;李时珍、林奈在动植物分类上的比较[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王鑫;;奥斯特的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涂剑峰;;议科技编辑涉足科学学[A];学报编辑论丛(第六集)[C];1996年

10 石国进;;应急条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2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赵伟;广义科学哲学视野下中医本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郑钟扬;科研成果生产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牛文明;学科和课程的分化与综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萌;生态美学视域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仓莉;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幸;试论公权力的规范运行[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薇;试论欧洲启蒙运动中的“科学创新”概念[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庞雪晨;近代云南农学书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左s,

本文编号:1757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757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9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