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辩证法的三个维度——英美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辩证法形态争论的启示
本文选题:体系辩证法 + 历史辩证法 ; 参考:《学术月刊》2013年03期
【摘要】:关于何为马克思的辩证法,一直存在不同的解释。英美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探讨这一问题,并且引发了新的争论。关于马克思的辩证法形态英美学者做了许多阐释,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三种:体系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与自由辩证法。体系辩证法阐释概念的逻辑,其鲜明特征是追求理论的科学性,它集分析方法、说明方法与解释方法于一体。历史辩证法阐释资本的逻辑,对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辩证运动的总体性把握是历史辩证法的根本内容。自由辩证法阐释解放的逻辑,具有历史具体性、实践性与客观性。英美学者对马克思视域中辩证法的解读涉及的其实是辩证法的三个方面,这三种形态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价值。把这三种解释看成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三个维度,不但可以纠正"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一次完成"的流行看法,而且也能够深化对马克思辩证法构成形态的认识。
[Abstract]:There have always been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what is Marx's dialectic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Marxist scholars have revisited this issue and caused a new controversy. Anglo-American scholars have made many explanations about Marx's dialectical form, among which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dialectics: system dialectics, historical dialectics and freedom dialectics. The logic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ystem dialectic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ursuit of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theory, which integrates the analytical method, the illustrative method and the explanatory method. Historical dialectics is the basic content of historical dialectics to explain the logic of capital, to grasp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overall grasp of dialectical movement. The logic of liberating is characterized by historical concreteness, practicality and objectivity. British and American scholars' interpretation of dialectics in Marx's field of view involves in fact three aspects of dialectics, and the unity of these three forms reflect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s dialectics. To regard these three interpretations as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s dialectics can not only correct Marx's popular view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Hegel's dialectics is completed once", but als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s dialectical constitu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当代价值研究”(10BZX004) 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11JZD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叶秀山;;试释“逻各斯”[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李雅菲;张红跃;;浅析阿多诺的“中介”范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4 沈湘平;;以“回到”的方式“经过”[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5 卢莉芳;;论交通运输业的优势“最大化”与劣势“最小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卢莉芳;;第三产业清洁生产与第一、二产业清洁生产的辩证统一[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邱运华;;以“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全国文化中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邹时荣;我国消费服务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9 沈湘平;;回到整体的历史科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李慧娟;;总体性与辩证法[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傅德本;;自然辩证法何以安身立命——读刘啸霆教授文章的几点认识[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曾德华;;社会现实:来自奥尔曼的观点[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4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张旭;;准确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作云;;《资本论》与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实质——兼论国内学界关于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实质问题的分歧[A];“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作云;;《资本论》与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实质——兼论国内学界关于当代金融和经济危机实质问题的分歧[A];“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乔春华;;政府委派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研究——二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研究[A];2011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2年
9 刘森林;;物象化与物化:马克思物化逻辑的再思考[A];“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的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国庆;后工业经济与经济虚拟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国荣;马克思《历史学笔记》在19世纪中晚期欧洲史学传统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位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孔扬;《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邵新;基于人力资本的传媒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荣珍;科技异化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佟景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分析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D];江南大学;2010年
3 祝燕;媒体健康传播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程治隆;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邹玉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宋辉;大学生择业观调查与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刘康华;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萌彦;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到《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D];河南大学;2011年
9 舒畅;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庄忠正;历史哲学还是历史科学[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锦刚;;李秀林论“社会有机体”——简评李秀林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王为全;周耕;;道德价值的历史辩证法境遇——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3 王虎学;;社会形态及其演进的历史辩证法[J];唯实;2011年03期
4 张剑伟 ,陈治桃;论恩格斯晚年的历史辩证法思想[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5 周荫祖;坚持历史辩证法 反对历史机械论——兼驳我国社会主义“超前论”和“失败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6 王锐生;毛泽东对历史辩证法的贡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7 胡大平;马克思主义创新与马克思文本的历史分析——评《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J];理论探讨;1998年04期
8 关锋,刘卓红;理论上的可能性和现实中的不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村社问题研究之比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5期
9 何萍;;罗莎·卢森堡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J];河北学刊;2006年03期
10 保尔·泽瑞姆卡;李白鹤;梁苗;;后期马克思与卢森堡: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J];河北学刊;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海洋;;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黄g,
本文编号:1865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865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