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与吉登斯现代性思想之异同
本文选题:现代性 + 马克思 ; 参考:《学术交流》2015年10期
【摘要】:"现代性"概念逐渐被重视的过程,与现代社会诸多问题的逐渐显露密不可分。各领域的思想家们纷纷以"现代性"为视角,透析时代趋势,破解时代难题。由此,"现代性"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图景不断被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与吉登斯站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哲学社会科学的视角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考察,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并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比研究他们关于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可以直面现代性问题,探索超越现代性的路径,寻找现代性机制下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答案。
[Abstract]: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 is graduall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radual exposure of many problems in modern society. Thinkers in various fields have analyzed the trend of the t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and solved the difficult problems of the times. As a result, the theoretical picture of modernity and its related issues has been enriched and expanded. Marx and Giddens, standing at different stages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examined moder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carried out a forward-looking analysis of moder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different solutions. By comparing their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on modernity, we can face the problem of modernity, explore the path of transcending modernity, and find the answer of individual's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mechanism of modernity.
【作者单位】: 深圳航空党群工作部;
【分类号】:A8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克军;;合同债权性质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李琪;;试论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8期
4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姚其煌;李小兰;;知行合一: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逻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7 王智杰;左停;;风险社会下市场经济及农户生计困境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8 颜飞;;我国刑事诉讼行政化之成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黄永祥;;吉登斯:时空视角下的人与社会体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吴有能;;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窦亚平;;从全球化理论看太虚法师佛教改革[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文龙;王夏峥;;社会信任与社会交往的研究初探——基于“2009年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调查”西安数据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贾海薇;;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府治理变革的制度创新——基于广东探索的思考[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8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杨秀香;;幸福与信任的重建——信任价值的当代生活视角[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10 杨雪冬;;技术创新与地方治理改革:对三个案例的分析[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冯婧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律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申腾;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刘电光;技术风险评估中的观念冲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清聚;;困境与张力——吉登斯后传统社会中的道德之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2 宋祥秀;;激进政治的未来——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政治构想[J];湘潮(下半月);2011年09期
3 殷叙彝;施罗德、吉登斯谈公民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关系[J];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11期
4 汪建丰;风险社会与反思现代性——吉登斯的现代社会“风险”思想评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06期
5 白先愚;吉登斯对复兴社会民主主义的探索——国外名家论社会主义(一)[J];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02期
6 周德清,李光玉;吉登斯的生活政治观及其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邹吉忠;应对全球化:制度变革与生活政治——评吉登斯的全球化方略[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8 贾中海,刘莉;“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哲学观——吉登斯思想解析[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9 陈华兴;关于吉登斯政治哲学的初步评价[J];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10 黄皖毅;全球化、个人与生活政治——吉登斯关于全球化的进一步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琴;;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朱红文;;社会科学观念的变革与和谐社会的建设[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4 陈学明;马拥军;;马克思主义的命运——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走近马克思的启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德慧;政府规模:关键在于职能发挥[N];学习时报;2010年
2 胡颖峰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登斯的生活政治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吴学安;“吉登斯悖论”:是谁阻碍环境文明前行的步伐?[N];人民政协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杭春燕;诗意地栖居,须破“吉登斯悖论”[N];新华日报;2013年
5 徐迅;不与国际接轨难有经济繁荣[N];国际金融报;2000年
6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一个折中的幻想[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7 郭忠华 中山大学政治学系;对吉登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透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徐桓(学人);吉登斯的尴尬和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9 郭忠华;从“文本”到“现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郭台辉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走进现场:人物思想研究要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许丽萍;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胡颖峰;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郭忠华;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中英;吉登斯的信任观及其当代启示[D];苏州大学;2008年
2 于素芳;吉登斯的积极社会福利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田雪荆;吉登斯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厦门大学;2008年
4 黄永祥;国家理论:马克思与吉登斯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吴迪;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分析[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6 郭锐峰;论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7 张廷峗;吉登斯本体性安全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林辰;吉登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李伟;吉登斯人的解放的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10 赵桂双;吉登斯与马克思关系问题探究[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65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86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