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发生学解释

发布时间:2018-06-02 14:41

  本文选题:网络政治文化 + 马克思主义发生学 ; 参考:《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发生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统一在社会发展动力方面的表征与确证。事物发展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互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新事物批判性地超越旧事物的曲折发展过程。探究网络政治文化发生的逻辑起点与历史契机,以及分析网络政治文化发生的客观条件与主观建构,是有效地把握网络政治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和前提,有助于网络政治文化理性有序地发展。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Genesis is a methodology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It is the representa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the unity of the materialist historical view of Marx and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 of Marx in the motive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unity of logic and history, and is the result of the mutual action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and is also a new one. It is critical to surpass the tortuous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old things, to explor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the 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 and to analyze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 which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for the effective grasp of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 It will help the rational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political culture.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13AZD018)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与社会和谐稳定长效机制研究”(14JZD02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时代发展[J];红旗文稿;2007年08期

2 张书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发生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6年02期

3 金太军,施从美;论政府的网上责任[J];政治学研究;2001年02期

4 楼培敏;发生学方法[J];社会科学;1986年10期

5 张乃和;;发生学方法与历史研究[J];史学集刊;2007年05期

6 陈留根;;以发生学方法架构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的研究现状及述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王健;论网络德育实施中的责任承担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3期

3 包兴荣;;民生视阈下的中国行政成本问题刍议[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4 周龙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研究的研究综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2期

5 杨丽娟,屈琳,李纪宁;鼠标参政不是梦——谈我国政府网上法律责任的履行[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马巧慧;;事业部制的发生学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11期

7 俞孔坚;奚雪松;;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8 邓崧,彭艳;我国电子政务的和谐发展模式及问题研究[J];电子政务;2005年12期

9 李峰;;政府数据中心建设误区及建设方法浅析[J];电子政务;2008年02期

10 王苏醒;;论社区警务网络参与[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月华;郑春辉;;数字虚拟影像的本体论思考[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占华;民生效率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中军;网络文明建设中网民自律培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段建斌;人的存在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维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娟;责任政府导向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盖立春;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组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黄萃;基于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杨礼富;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王智慧;人的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圣军;先秦儒家道义论发生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钦;探析网络社会“新意见群体”的舆论诉求与引导管理[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3 周雅鹏;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网民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黎新玮;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政府责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陈红鹏;我国政府回应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6 郝亮华;政务大厅运行现状及对策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7 田奕奕;我国公益型NGO的困境及改进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林珍;工作社会视域下公共人事管理责任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耿婷婷;邓小平的实践观及其价值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宋成一;WTO对中国政府过程的影响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扬;;发生学方法与中国哲学史研究——读刘文英先生的两部哲学史专著[J];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2 张书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发生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6年02期

3 沈远新;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政治保存[J];政治学研究;1999年03期

4 金太军;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5 俞吾金;;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历史主义批判[J];探索与争鸣;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峰;论网络政治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李斌;;论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朱艳仙;;网络政治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5期

4 王彬彬;;网络政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叶敏;唐亚林;;论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理性化建构[J];新视野;2009年04期

6 甘永辉;;应对网络政治挑战,推动我国网络政治健康发展[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本刊编辑部;赵义;;网络政治新透视[J];南风窗;2009年22期

8 宋迎法;李翔;;中国网络政治研究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9 彭前生;;刍论网络政治风险[J];前沿;2010年07期

10 吴娟;;当前我国网络政治活动的问题及对策[J];宁夏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胡献忠;;网络政治的生成与青年政治意愿表达[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2 刘春春;;网络政治与政府的应对能力研究[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佛山日报记者 曾君蔚;网络政治:影响选举的新力量[N];佛山日报;2012年

2 本报特派评论员 周虎城;对网络开放就是对公民开放[N];南方日报;2007年

3 ;网络政治的功效[N];人民代表报;2011年

4 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副校长、嘉兴市社联副主席 俞燕锋;“网络政治”与地方人大制度创新[N];嘉兴日报;2010年

5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 沈逸;“网络政治”难敌“沉默大多数”[N];文汇报;2012年

6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唐亚林;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N];文汇报;2009年

7 肖楠;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政治工作队伍[N];解放军报;2012年

8 邹奕萍;草根意见受关注 互联网成就“全民两会”[N];通信信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白凌;网络政治表达的法律规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建军;我国网络政治发展的初探[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2 李子默;论理性网络政治文化的构建机制[D];河北大学;2013年

3 郭旭;挑战与回应——当代中国网络政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黄建平;我国网络政治信息传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任丰田;和谐社会视角下网络政治表达渠道的构建[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翟杨;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沈祁萌;微博的网络政治功能探析[D];东北大学;2012年

8 崔妮;网络政治时代的中国政治文化建设[D];济南大学;2012年

9 何超建;网络政治舆情的形成机制及其引导策略[D];东北大学;2010年

10 江小飞;媒介与政治关系视阈下的网络政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69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969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6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