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本文选题:马克思 + 社会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原型,即把社会同生物有机体相类比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马克思在不断批判的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人类社会是以实践为基础,以人为主体的一个能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整体。这种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作为整体系统发展规律的理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和谐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中,是在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合理思想成分后形成的。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更加肯定地主张未来和谐社会应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而且有机地融合了人类社会的人文精神,吸收了不同学说、不同学派特别是现代经济科学的思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在报告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它充分体现了以和谐思想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以人的全面发展促社会全面发展、以经济和谐促政治和谐的新思路、新举措。在这一总体思路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将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谐共生、和谐共处、和谐共荣。 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本章主要追溯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及形成过程,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孔德、斯宾塞的有关有机体的思想,及对马克思的影响。 第二章,本文从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文本研究探讨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重点介绍了马克思有机体理论的创新之处。 第三章,本章主要分析了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因素,并运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进行分析,使两者紧密的相结合。 第四章,本章遵循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原则,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合理的建议。
[Abstract]:Social organism refers to the whole society which is composed of various social levels, various social factors and relations, which are based on production practice. Social organism is a kind of self-conscious organism formed in human's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its regeneration and renewal is the unity of material production, spiritual production and human own production. The archetype of the thought of social organism, that is, the thought of analogy between society and biological organism,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Marx put forward that the human society is an organic whole which can constantly renew itself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human being as the main body. This theory of grasp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uman society as a whole and its law of development as a whol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great proces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Marx's and Engels' theory on the future society, "harmonious society" was formed after critically absorbing the rational ideological elements of utopian socialists.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 established by them holds tha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future should form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and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theory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not only inherits and develops Marxist economic thoughts, but also organically integrates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human society and absorbs different theories, especially the thoughts of modern economic science. It reflects the core values of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the report, Hu Jintao pointed out that "all the people should form a society where they can do their best and live in harmony with each other" and "should adapt to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our society." Put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pay attention to stimulate social vitality, promot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This is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t fully embodies the new ideas and 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idea of harmony,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ith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promoting political harmony with economic harmony. Under this general idea, the socialist reform of our country will realiz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coexistence and prosperity of man and nature, man and man, man and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trac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Marx's social organic theory, and introduces Aristotle, Kant, Hegel, Conde and Spencer's thoughts on organism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arx.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social organic theory from the textual study of Marx's classic works, and introduces the innovation of Marx's organic theory.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our country, and makes use of Marx's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to combine the two closely. Chapter four,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Marx's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our country.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光辉;祝慧;;以人为本: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方剑秋;;着力营造和谐发展的环境[J];群众;2006年08期
3 罗红;;以税制改革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J];理论建设;2006年05期
4 刘兆存;;构建和谐社会:媒体应如何自我调适[J];理论学习;2007年02期
5 李秦莉;;注重“四个加强”构建和谐企业[J];政府法制;2007年07期
6 黄诚;;信息消费分化与城乡和谐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7 王凤坤;高金光;;撤请示[J];新长征;2007年18期
8 刘菲;;论税收与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5期
9 王业沁;洪蕾;周正;;提升执行力水平 促进地税和谐发展[J];江淮法治;2007年18期
10 程观焰;;打造“四个弋阳” 实现和谐发展[J];江西政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喜军;刘彦;;注重学生两种精神的和谐发展[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漆永新;;作和谐发展的促进派[A];推进信息及自动化技术在钢铁工业节能降耗、改善环境、降低成本中的应用论文集[C];2005年
3 陈光亚;;序[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成辉;;调节职工心理和谐 促进站段和谐发展[A];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专集[C];2009年
5 郭加利;于钦明;;创新高校学生工作 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吴海波;;建设社会主文和谐社会的建议[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7 林志刚;胡佳;;论非营利组织的和谐发展[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朱玉君;潘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之我见[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徐海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10 李中华;;深化创新型乡镇建设 促进地区科学和谐发展[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包随义;建设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N];中国民航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郭启林 章利军;让文化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N];中国冶金报;2005年
3 程洪柱 张瑞平;为着社会的和谐发展[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
4 侯远长;社会要和谐 首先要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赵俊武 刘艳玲 陆俊旭;胸中拥丘壑 动静皆风云[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记者 殷尚清;临泽农村改革促和谐发展[N];甘肃日报;2006年
7 李静;我省电信移动确立战略伙伴关系[N];贵州政协报;2006年
8 通讯员 程文国 孙崇政 曹江波;城固博望镇抓“四村建设”促和谐发展[N];汉中日报;2006年
9 刘超 爱兵;大麻森乡实施两大工程促和谐发展[N];衡水日报;2006年
10 林毅夫;实现和谐发展宜用釜底抽薪[N];江苏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应红;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周小毛;和谐稳定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曹健华;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罗湘明;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杨俊辉;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阮文泰;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王科;和谐视野中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9 孙启军;西北边疆民族关系和谐模式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董树彬;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倩;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桂兰;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靳晓理;民生问题的和谐解[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赵杨坤;实践思维方式视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D];西南大学;2011年
5 姚淑娟;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私法文化建设[D];吉林大学;2010年
6 曾秋旭;论和谐行政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世昌;论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炳辰;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宋立文;和谐社会: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的历史和解[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86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98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