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研究
本文选题:卢卡奇 + 《历史与阶级意识》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其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被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卢卡奇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式问世的十年之前就已经以其天才式的理论家的敏感触觉意识到了物化现象、阶级意识与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写作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核心体现在“物化”、“总体性辩证法”、“阶级意识”三个具有内在关联的理论方面。物化概念为卢卡奇对资本主义本质给予尖锐的批判奠定了理论基石;资本主义物化结构导致现实世界被二重化为分离的本然世界与表象世界,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于总体性辩证法的运用;无产阶级作为同一的主体——客体只有具备了以总体性认识论为方法的阶级意识,才能真正取得人类的解放。对于以上三者的洞见才真正体现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的成熟,对于人类解放事业的可能性才能转化为客观性。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构筑的哲学体系,更多倾注了他对人类事业的关怀:在本体论中,他从历史出发,以人的生成为基本内容,着眼于人的整体生存;在辩证法中,他强调人是具体的整体,突显人学的辩证法;在认识论中,他认为总体性的实现在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在社会历史观上,他指认作为人的存在的人类社会是人能动的创造的结果,是能被人所理解、把握和支配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意在重构马克思主义,以便为创始人未在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统性正名;意在恢复马克思主义正统中消除资产阶级哲学“自在之物”与“二律背反”问题;意在唤醒作为同一的主体——客体的无产阶级意识,重新恢复对抗有产阶级的战斗力。卢卡奇在重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仅表达了自我理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观,而且批判了当时机械、僵化、教条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更为自由而具有活力的马克思主义出场开了先河。因此,《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不但是理解卢卡奇思想的关键,而且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更是解开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钥匙。本文以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为研究主体,以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内理论界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及相关思想的研究为思想理论背景,以重新理解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思想语境为逻辑起点,以重新确立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诠释谱系为思想基础,以重新梳理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物化观念、历史总体性辩证法与阶级意识之间的逻辑构造为基本思路,以重新建构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思想体系和逻辑体系为主要内容,以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比较与反思为研究方法,以彰显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体现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辩证法的一致为理论主旨。基于以上的思考,本文依循以下方面内容展开:首先,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一部理论力作必然与其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如何突破马克思主义在西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情况下的理论指导困境,如何恢复马克思主义正统性唤醒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和革命斗志,是卢卡奇需要面对的问题和所要解决的工作。因此,从青年卢卡奇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出发,对其思想语境做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对于更好地理解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西欧共产主义运动的受挫以及第二国际理论家将马克思主义加以庸俗化、新康德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盛行等等时代问题,都为青年卢卡奇在新意义上重构马克思主义正统性提供了时代背景与思想背景。其次,《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著作共由八篇文章构成。尽管卢卡奇一再强调其中不具有“系统的科学完整性”,但有“一定的实际联系”。笔者认为,如此编排绝对不是一种偶然为之,而是故意而为,其中必然有澄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贯通性。重新修改加之重新编排,可以看出卢卡奇正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了马克思主义,用一种自由的方式重构了马克思主义。用最不可错的辩证法批判第二国际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因此,通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文本分析,透过卢卡奇重新编排的写作于不同时期的八篇文章的思想解读,从整体上把握卢卡奇自我理解意义上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在逻辑框架上对其全新的诠释方式予以澄清。再次,《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一部完整的理论著作,其概念之间必然存在整体性的逻辑安排与体系架构。有人认为卢卡奇在“物化”、“历史”、“阶级意识”、“总体性”、“辩证法”等概念的使用上是松散的,概念之间不存在一以贯之的整体联系,即使有联系存在于个别概念之间。本文认为,《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青年卢卡奇重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力作,其思想必然重在体系建构,并且概念之间也必然存在整体的逻辑贯通。因此,从思想逻辑出发,将看似松散的哲学命题在其重新诠释的逻辑框架内予以整体性把握,从思想的深处把握其每个哲学概念真正所要表达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如何服务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重构。从体系重构出发,将每个哲学概念辩证的联系起来,从哲学的基本框架对其服务于整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表达予以廓清,以便从思想的结点和体系的架构中清晰透视青年卢卡奇所要表达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之意,试图与青年卢卡奇做一次真正的思想对话。最后,《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时代理论,不乏失误与缺陷,但作为走向马克思的我们,应该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予以中肯的评价,挖掘其中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能为时代发展起作用的东西,而不是始终站在“异端”的对立面,这样既无益于我们,更是对其的不公平。因此,从整体上对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作辩证的分析与评价,从切身出发去感受其天才理解力给人带来的理论震撼,勇于挑战权威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以及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执着力。卢卡奇,作为知识分子在对近代形而上学批判中所体现的文化自觉、作为革命家在对正统马克思主义批判中所体现的道路自觉以及作为理论家在对马克思主义体系建构中所体现的理论自觉,才是今天的我们所要学习的。
[Abstract]: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arx ' 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eneral nature lies in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 This paper ,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of Luca , is the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Lu ' s historical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appraisal of the historical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 i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us but also to the overall reconstruction of orthodox Marxism .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章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中州学刊;1990年05期
2 郝丽;青年卢卡奇物化观述评[J];理论学刊;2000年02期
3 张一兵;革命的辩证法与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理论探讨;2000年02期
4 李庆钧;重建:在何种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的?——读孙伯揾先生的《卢卡奇与马克思》[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汤建龙;卢卡奇“总体性”范畴述评[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4期
6 杨建梓;“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卢卡奇回归马克思的历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2期
7 倪菁;;卢卡奇“总体性的辩证法”再思考——读《历史与阶级意识》[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8 赵一凡;;卢卡奇:西马之起源(下)[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12期
9 宋友文;;卢卡奇论历史与时间[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10 宗国锋;;卢卡奇物化观与马克思异化观之差异[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罗纲;;一种浪漫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卢卡奇对反讽辩证法的演进[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刘振起;;“自然即社会范畴”思想解读——浅析卢卡奇的历史—自然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韩雅丽;;物化、异化与人的生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罗骞;;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本真性的阐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9 张双利;;从韦伯到马克思——再论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双重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黄力之;“卢卡奇现象”:品质重于文本[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为卢卡奇寻找回来的青年时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于冬云/编写;物化与焦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袁一达(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99级博士生);对卢卡奇思想的独到见解[N];云南日报;2001年
5 广州大学 鄞壬;卢卡奇对“对象性形式”的批判与超越[N];山西青年报;2014年
6 单世联;“独特的”德国史[N];南方周末;2008年
7 采访人 本雅明·布鲁姆博格 潘·诺格内斯 王平 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曲凯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跳动在音符上的唯物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穆吐;开辟“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思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陈学明;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N];解放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袁一达;卢卡奇晚年三大理论创新[D];北京大学;2002年
2 刘向国;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孟Pr;民主化与人类解放[D];南开大学;2014年
6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银辉;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培挺;论卢卡奇的同一的主体——客体思想[D];山东大学;2009年
2 赵艳君;卢卡奇的合类性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3 贾敏;卢卡奇“类”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恒贵;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3年
5 梁栋;卢卡奇的物化观及其现实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樊晓东;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白雪;卢卡奇对马克思“总体性”思想的人学解读[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顾成东;卢卡奇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王俊梅;卢卡奇早期辩证法思想述评[D];河南大学;2010年
10 王志昂;评析青年卢卡奇对恩格斯的批评[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36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03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