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论毛泽东时代的历史遗产及其同改革的关系
本文选题:美国学者 + 毛泽东时代 ; 参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日益崛起,毛泽东时代遗产及其同改革之关系渐成美国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在美国学者看来,毛泽东时代留下了包括"现代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社会民生得到一定改善"、"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政府"、"形成富有价值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等在内的既复杂而又矛盾的历史遗产。毛主义遗产对此后中国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亦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美国学者关于毛泽东时代历史遗产的解读启示着我们,虽然中西方学者在研究视角、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基本结论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也正是通过了解相异的观点与方法,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批判和借鉴,必将刺激我们的学术自省意识,进一步推动我们对毛泽东时代历史遗产的理解和认识。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rise of China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legacy of the Mao Zedong er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form have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academic field that American schola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ccording to American scholars, In the era of Mao Zedong,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was preliminarily lai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of society was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an effective government was established", "forming a valuable idea and mode of thinking" and so on. A contradictory historical heritage. The Maoist legac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a's reform since then, and also plays a negative role. American schola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he Mao Zedong era reveals us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in research perspective, problem consciousness, research methods and basic conclusions, it is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viewpoints and methods. The profound analysis, criticism and reference will stimulate our academic introspection and further promote our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he Mao Zedong era.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
【基金】:上海市教委“阳光计划”项目“美国学者视阈下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研究”
【分类号】:A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阿里夫·德里克;远山;;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不应抛弃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5期
2 李佑新;陈龙;;探寻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迈斯纳关于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的研究[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11期
3 阿里夫·德里克;朱贵昌;;“中国模式”理念:一个批判性分析[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7期
4 成龙;;国外毛泽东历史遗产30年研究述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02期
5 阿里夫·德里克;吕增奎;;重访后社会主义: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5期
6 晓良;美国学者看毛泽东时代的革命和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金龙;;现代化进程中藏区社会中间阶层对维护稳定的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陆德生;纪荣荣;;江泽民民主宪政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3 赵芳春;;论我国税法的价值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4 郑强;;缩小贫富差距与构建和谐社会[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朱士群;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6 包亚军;苏共丧失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范逢春;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张九海;;作为思维方式的科学发展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周育国;石曲;;公共理性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杨立华;政府能力和政府权力的新理解——一种产品分析的方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艳;;试论人民监督员制度及其发展[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深圳行业协会法人治理机制研究课题组;葛明;黎军;;深圳市行业协会法人治理机制研究报告[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2[C];2008年
3 叶富春;王呈旭;李伟;;和谐的社会秩序与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基础——关于中国特色发展路径的理性思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习裕军;宋国春;;社会生态视阈中的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对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基本内容的政治社会学分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向平;;缘分·功德·共同体——中国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魏红英;;深圳行政三分制改革中政治发展逻辑的解读[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7 闫建;;效能型政府建设刍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邓集文;;论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问责制改革的推进战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蔡潇彬;;加强政府社会管理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胡佳;;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政府治理变革进路[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富田;权力和权力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贺东;不确定性、能力与企业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杜红娜;中苏论战对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消极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尚欢欢;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代价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孙长江;邓小平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瑞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增长极的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季晓希;试论我国村民自治的历史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辉;“哈佛大学‘毛泽东再认识’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J];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2 М.Л.季塔连柯,马贵凡;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发苍;想起毛泽东的名言[J];创造;2004年01期
2 高华;如何认识毛泽东时代?[J];文艺研究;2005年09期
3 斯图尔特·施拉姆;林育川;;毛泽东的遗产[J];现代哲学;2006年01期
4 王春林;;红色时代研究的新视角 浅评《毛泽东时代美术》[J];美术之友;2006年03期
5 何云峰;;毛泽东: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5期
6 ;“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研讨会征文启事[J];现代哲学;2007年04期
7 ;“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研讨会征文启事[J];现代哲学;2007年05期
8 王定国;;毛泽东时代美术的当代解读[J];艺海;2010年07期
9 民汪;;毛泽东的伟人风范[J];刊授党校;2011年03期
10 唐洲雁;;毛泽东与新中国[J];湘潮(上半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志凯;;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2 刘以顺;;毛泽东与走向世界的中国外交[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3 何云峰;;毛泽东: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4 吉吉;;毛泽东图像研究[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刘长海;;试论毛泽东形象的崇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6 张素华;;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当代价值[A];改革开放三十年研究文集[C];2009年
7 孙海;;毛泽东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形成中的三个主要历史关系[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8 李捷;;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当代价值[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9 刘阳;;近年来毛泽东行政管理思想研究综述[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10 华路;;群众路线与毛泽东的反腐倡廉[A];继承丰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思想理论研究论文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杨军;妖魔化毛泽东可以休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储著武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虚化毛泽东不可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尚庆飞;毛泽东晚年错误岂可归咎于“两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毛泽东美学思想研讨[N];山西日报;2003年
5 方胜;七年风雨兼程路 九十华诞跨新程[N];安庆日报;2011年
6 朱浩云;收藏“毛泽东”,收藏一个时代[N];民营经济报;2005年
7 吴雄丞;学习、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思想和事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傅颐;走进毛泽东时代的中国[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9 ;甘肃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N];甘肃日报;2013年
10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程美东;以大历史的眼光审视毛泽东的历史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朝彬;毛泽东政权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2 肖南龙;毛泽东建国后思想改造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谭一青;中国现代政治思潮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1991年
4 石培玲;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文亮;大动乱年代的艰难抗争[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6 吴家虎;革命与教化:毛泽东时代乡村文化的一项微观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张波;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论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陈和勇;毛泽东卫生防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3 王正宇;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贺昭平;关于毛泽东政治哲学的若干思考[D];湘潭大学;2002年
5 曹红;毛泽东斗争思想的哲学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6 罗玲玲;毛泽东创新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王兴成;毛泽东为人民谋福利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8 郑洪浩;毛泽东节约思想的时代价值[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9 刘红方;建国后毛泽东县政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蔡铭智;毛泽东发展观及其现实启迪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777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077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