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
本文选题:新媒体 + 执政党形象 ; 参考:《探索》2015年04期
【摘要】:政党形象是执政党的一面旗帜,是执政的重要软实力。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和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给党的执政形象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但也带来重大挑战:党的利益表达功能受到冲击,执政形象受损;网络环境中形成的"意见气候"直接影响、制约、倒逼党的执政活动,影响党的执政形象;信息网络环境极易使党员干部的形象放大,尤其是负面形象,极易产生"蝴蝶效应"。应对挑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党与社会沟通机制,塑造主动、坦诚的执政形象;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和监督,及时引导网络舆论;要适应新媒体环境,重点塑造党员干部的媒体形象。
[Abstract]:Party image is a banner of the ruling party and an important soft power. 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he new media provide a new carrier for the party's ruling image construction, but also bring great challenges: the party's interest expression function is impacted, the ruling image is damaged; The "opinion climate" formed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directly influences, restricts, forces the ruling activities of the Party and affects the ruling image of the Party, and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can easily magnify the image of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especially the negative image, and easily produce the "butterfly effect". To meet the challenge,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new media to innovate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Party and society, to create an active and candid ruling image,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of the new media, to guide public opinion on the Internet in a timely manner, and to adapt to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Focus on shaping the media image of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作者单位】: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基金】: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青年项目“信息网络环境下党的形象建设研究”(DX13QN06),项目负责人:储连伟
【分类号】:D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托马斯·迈尔,郭业洲,陈林;热话题与冷思考(十六)——关于媒体社会中政党政治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兴初;;西方“政党衰败”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创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杜中新;;论意识形态执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优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5期
3 宁德强;王志章;;全球化背景下政党软实力的建构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4 何军;西方国家的政党与媒体关系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4期
5 田晓玉;朱德发;;欧洲主流政党的改革调整及启示[J];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05期
6 李沛武;范天森;;国外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困境与启示——基于政治合法性视角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7 张晓霞;;CIS理论视域下公共领导媒体形象的构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S1期
8 黄丹,严向远;转型时期中国政治资源的充分开发[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4期
9 张志海;;论行政传播视阈下的领导者媒体形象[J];甘肃理论学刊;2012年02期
10 周家荣;;从非理性民主到理性民主的转向:经济效应角度的分析——以云南省石屏县乡镇“直选”为个案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志海;;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体素质[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2 何军;;西方国家政党与媒体关系[A];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黄安心;;理性地把握“三个代表”的深层内涵[A];“三个代表”与历史唯物主义[C];2002年
4 陈东冬;;关于创新网络虚拟社会治理体制的对策建议[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人文社科与教育学分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崇辉;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李德全;科层制及其官僚化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田忠;政党角色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孙凡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王存福;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转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7 李拥军;经济全球化与当代政党政治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8 林怀艺;马克思主义政党民主建设的考察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朱国立;新形势下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傅广宛;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量度、绩效与进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超;党建工作网络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鹏虎;中共驾驭网络媒体能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盼盼;冷战后欧盟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何鹏程;英国工党媒体战略研究(1994-2007)[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马箭;领导者公共形象对领导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张婉;我国基层政权的软实力探讨[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杨永斌;冷战后美国在台湾的战略利益[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8 陈洪波;我国出版业的发展与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袁彬;新瓶装老酒——后冷战时代美国全球战略剖析[D];四川大学;2002年
10 黄斌;论大众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D];暨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清华;;浅谈图书馆的形象建设[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薛彦萍;浅议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J];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孟财;华建宝;;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盛宏伟;;组织文化视角下的政府形象建设[J];时代人物;2008年04期
5 徐丽娟;;高校推进学校形象建设探析[J];思想战线;2008年S2期
6 李海新;略论党的形象建设[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李永刚;政府形象建设的政治学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8 赵存安;谈支队党委的形象及形象效应[J];武警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9 李素艳;;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形象建设[J];理论探讨;2013年05期
10 王思林;;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形象建设问题[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甘小虎;县级政府形象建设整体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黄飞军;新时期武警部队形象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3 李真;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形象建设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吴宁;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形象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胡国金;论和谐社会视阈下党的形象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龙云婧;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形象建设[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78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07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