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6 19:37
【摘要】: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三面红旗,本意是要搞好经济建设。但是,三面红旗是一场脱离现实实际的理想主义“大试验”,试验伊始便出现不少问题。在理想主义碰壁后,毛泽东开始关注现实,试图纠正三面红旗大试验中出现的错误,为此他提倡领导干部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他认为,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减少工作中的事务主义,可以学习和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可以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可以澄清人们头脑中一系列错误、混乱的思想。 毛泽东本人在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时,针对三面红旗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理论。如,社会主义可以划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国民经济发展要统筹兼顾,公私兼顾;搞社会主义建设要波浪式发展;等等。毛泽东重点论述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和社会主义矛盾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毛泽东揭示了我国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存在的重要性,阐释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性质,探讨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活动方式,指出部分生产资料也属于商品,提出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等等。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毛泽东正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客观存在,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揭示,,对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途径作了多方面探讨。 不过,毛泽东在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时,他思维结构中,理想性的一面还是非常强。这影响了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因此,读书过程中,在继续肯定三面红旗的同时,毛泽东又提出了一些脱离现实实际的错误观点。如,主张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欣赏分配上的供给制,认为穷比富好。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和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毛泽东否认大部分生产资料属于商品;主张把一切资本家从商品流通领域中排挤出去,只允许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不允许个体商业的存在和发展;否认社会主义商业具有竞争性;只承认价值规律在经济核算中的重要性,没有注意到它对商品生产的调节作用;夸大和误解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等等。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毛泽东过于强调矛盾的斗争性而忽视矛盾的统一性;轻视平衡而推崇不平衡;重视思想政治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而忽视物质利益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等等。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著作,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艰辛探索。他的这次探索,对1960年至1966年的探索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毛泽东读书时形成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观点,在现实主义的引导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制定正确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方针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理想主义的引导下,毛泽东更加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了读书时形成的脱离现实实际的错误观点,误导了他的社会主义探索,最终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境地。
[Abstract]:At the end of 1950s, Mao Zedong put forward three red flags, which meant to do well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However, the three red flag was a "great experiment" from the reality of idealism.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 After the idealism, Mao Zedong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and try to correct the mistakes in the three red flag test. He advocates leading cadres to read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He believes that reading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can reduce the transactionism in the work, and can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the leading cadres, and clarify a series of mistakes and confusion in the minds of the people.
In reading the works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Mao Zedong put forward some valuable theori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three red flag experiment. For example, socialism can be divided into undeveloped socialism and more developed society, and the latter stage may take longer than the previous sta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consideration to all consideration,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a wave style; and so on. Mao Zedong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of socialist commodity economy and socialist contradiction. On the problem of socialist commodity economy, Mao Zedong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the long-term existence of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commodity exchange in our country and explains the socialist merchants. The nature of product production and commodity exchange discussed the activities of the socialist commodity economy, pointed out that some of the production data also belonged to commodities, and that the law of value was a great school, and so on. On the problem of socialist contradiction, Mao Zedong faced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socialist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revealed the reasons for it. There are many ways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in socialist society.
However, when Mao Zedong was reading the works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his idealism was still very strong in his thinking structure. It affected his explor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o, while reading the book, while continuing to affirm the three red flag, Mao Zedong put forward some wrong ideas that were divorced from reality. For example, the idea of constant change was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ther production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ppreciate the supply system on distribution, and think that poverty is better than rich. Mao Zedong has some limitations on the problem of socialist commodity economy and socialist contradiction. On socialist commodity economy, Mao Zedong denies that the large part of the production data belongs to the commodity; The family is excluded from th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only allowing state business and cooperative commerce, not allowing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business; denying the competitive nature of the socialist business;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law of value in economic accounting only, not paying attention to its regulating effect on commodity production; exaggerating and misinterpreting the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and misunderstanding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law of value, and so on. On the problem of socialist contradictions, Mao Zedong overemphasized the struggle of contradictions and ignored the unity of contradictions; ignored the balance and respected the imbalance; emphasized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peop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and ignored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material interests; and so on.
Mao Zedong's reading of socialist political classics is an arduous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to socialist construction. His exploration has had two effect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1960 to 1966. On the one hand, the view formed in Mao Zedong's reading, which conforms to the objective reality,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alistic meaning. On the other h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idealism, Mao Zedong, on the other hand, mad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xplanation of the misconceptions that were formed out of reality and misled his socialist exploration and eventually fell into the tragic situatio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泽东传(三)[J];共产党员;2004年03期

2 阎长贵;;毛泽东江青结婚,中央有无“约法三章”[J];共产党员;2008年20期

3 陈晋;;读《毛泽东传》,读什么?[J];求是;2010年23期

4 逄先知;金冲及;;一部伟人的传记——介绍《毛泽东传(1949-1976)》编写的情况[J];百年潮;2004年01期

5 逄先知;金冲及;;一部伟人的传记 介绍《毛泽东传(1949-1976)》编写的情况[J];神州;2007年09期

6 朱佳木;;中国给世界留下的印记[J];人民公安;2010年05期

7 马传申;李孟雷;;毛泽东考察梁山之探究[J];春秋;2011年04期

8 逄先知;;《毛泽东传》对建国以来几个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J];党的文献;2006年02期

9 田树德;;毛泽东因“临阵脱逃”被开除党籍的历史真相[J];呼和浩特政报;2011年03期

10 于光远;;毛泽东总结一生的谈话[J];兰台内外;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舒新辅;;以历史唯物论认识毛泽东——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慎明;;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相关思考——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3 张注洪;;毛泽东生平、思想文献史料学研究初探[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萧延中;曾子墨;;探索毛泽东晚年的生命焦虑[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5 罗燕明;;毛泽东第二次访苏与莫斯科会议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金才;;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是怎样探索出来的?[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鲁振祥;;毛泽东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几个重要关节点的再考察[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8 李士坤;;伟大的开创者——对毛泽东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A];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集[C];2004年

9 柯育芳;卜凡祥;;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10 李捷;;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产生经过及其理论价值[A];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姚贞;《毛泽东传》超越:从创意到内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2 曲志红 李术峰;青史如鉴启迪后人[N];人民日报;2003年

3 ;《毛泽东传(1949-1976)》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等出版发行[N];人民日报;2003年

4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甘霖;毛泽东:把革命火种播撒全国[N];深圳特区报;2011年

5 逄先知;《毛泽东传》对“文革”中几个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N];北京日报;2006年

6 龚育之;两个二十七年[N];学习时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杨为民;文学性读物引领假日销售热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8 龚育之 韩钢;两个二十七年[N];人民日报;2004年

9 张倩;当当:红色经典销售看涨[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郭梅;木心散文买者踊跃 “健康快车”荣登榜首[N];中国邮政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正妙;《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2 张爱民;毛泽东战略决策思想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汪涛;毛泽东伟人品格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李志松;毛泽东社会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刘灵;民主的中国话语[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毕彩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建;毛泽东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探索(1956-1966)[D];吉林大学;2013年

9 黄世虎;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王心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认识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友威;毛泽东教育伦理思想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2 陈杰;毛泽东“抓革命、促生产”的治国思想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3 单灵芝;从张思德到雷锋:毛泽东的原生态服务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徐世昌;毛泽东公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5 张瑞玲;论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东敏;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D];西北大学;2011年

7 王波;毛泽东与孔孟思想关系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8 袁会琴;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D];内蒙古大学;2013年

9 杨丽园;毛泽东子女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10 徐秀明;毛泽东执政思想研究(1956-1966)[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27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127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3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