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关系
[Abstract]:The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humanism and scientism makes Marxist humanistic principle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compatible. We think these two constitute the dialectical polarity which complements each other in the Marxist theory system. The components of humanism and science have always coexisted in the course of Marx's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have been relying on each other and infiltrating each other in the mature theoretical composition of Marxism. To make Marxism the unity of the theory of justice and the theory of science. The principle of humanism shows the fundamental purport of Marx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emonstrates the road to realize the ideal of humanism. To grasp the basic purport of Marxism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advance Marxism with the times under the developing historical situation.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B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祝欣;杜静宜;;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J];学理论;2011年21期
2 宋保傧;;“人本主义”逻辑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3 李建红;;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探微[J];传承;2011年21期
4 张卓群;;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理论[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5 赵健;;马克思与尼采人性论之比较研究[J];企业导报;2011年08期
6 张青兰;;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的哲学诠释[J];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7 张小玲;;论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存在的合理性[J];考试周刊;2011年49期
8 谭群玉;;新启蒙运动下的“新哲学”与自由主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季国清;;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化在中国悄然兴起[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年05期
10 王虎学;;马克思分工思想的人学意蕴——从“分工的观点”看“人”的发展[J];哲学动态;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文远;;让张载关学思想惠达于民众[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马蓥伯;;第一讲 常讲常新的课题[A];学习历史唯物论二十讲[C];2004年
3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张岱年;林在勇;;哲学思考的自我回顾——张岱年先生访谈录[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5 潘宁;;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探析[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6 纪如曼;;始终“亲密”着,却从未“联姻”——萨特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述评[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陈天庆;;世界历史性、社会实践及自身——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存在论断想[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高惠珠;;民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自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9 方竹兰;;论诺思方法与马克思方法的互补性——思考中国转轨阶段的制度分析方法[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马捷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党的奋斗目标[A];实践与探索——北京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N];学习时报;2008年
2 康晏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俄罗斯学者布罗夫谈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秦宣;认真钻研原著提升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能力[N];光明日报;2010年
4 南京大学哲学系 张一兵 清华大学哲学系 韩立新;是“日本马克思主义”还是“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与儒学[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周悦 李彩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袁华杰;“出场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于殿利;另有一种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文化马克思主义”者:道格拉斯·凯尔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周为民;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N];学习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张三萍;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东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根据[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徐钊;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三维向度[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力;创新实践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杨彬;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正统与非正统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2 刘时松;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当代建构[D];西南大学;2011年
3 邵远江;“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马照海;论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5 尹礼政;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泽林;心灵的计算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心智学说的当代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程桂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大学;2005年
8 王鑫;走出意识形态之镜[D];吉林大学;2007年
9 董良杰;历史唯物主义的澄明之境[D];海南大学;2010年
10 胡满英;现代性的困境与主体性的命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46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146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