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与逻辑进程。按照历史和逻辑顺序,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酝酿、发展、完善与补充五个阶段。在马克思那里,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囊括全部社会生活领域包含多类要素、多个领域、多种现象的层次性的、系统性的、总体性的关系范畴。从一般、抽象的角度理解,社会有机体是指对各类共同体的一种抽象认识,它是既包容又高于一切具体形态的社会共同体的总体性范畴;从具体、历史角度理解,社会有机体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有机体,是对社会有机体不同样态的具体概括。 理论与方法具有内在的联系,任何理论总是需要相应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的理论又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批判否定了形而上学、唯心的方法论,,在其社会有机体理论中运用了一般方法论即辩证、唯物史观的指导。在此前提下,马克思还运用特殊、具体的方法观察、分析、把握社会有机体,这些特殊、具体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方法在社会有机体理论中的具体运用,构成独特的社会有机体方法论体系。 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最为根本的方法。在总体性方法方面,马克思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的差异。马克思从总体性的高度观察和分析社会,将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事物和各种现象,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有机系统,阐明人类社会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发展性。马克思总体性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社会有机体具有实践性、矛盾性,社会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的矛盾统一体;二是强调社会有机体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多个要素、多种组织、多个子系统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三是强调社会有机体具有动态性、发展性,有着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成长的特性,始终向着完整全面、自满自足的统一体系而发展,趋向于总体方向的进化。总体性方法包括整体性、系统性、实践性、矛盾性、动态性、发展性等多个原则。马克思从具体总体、关联总体、历史总体角度,全面论述了社会有机体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批判继承的方法,在康德、黑格尔、孔德等人有机体思想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运用了比较对照研究方法,深入把握了社会有机体与自然有机体、有机体个性与共性、片面性与全面性有机体的关系,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特性、发展与演化规律。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马克思基于普遍矛盾、主要矛盾、特殊矛盾的视角,分析社会有机体中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全面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辩证本性。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的考察还运用了结构分析法。他分别从关系结构、生产结构、总体结构的视角,从不同层面把握社会要素构造的基本关系及其状态,揭示了社会机体结构形态及其变迁规律。最后,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的研究还生动地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他从系统的结构、功能、互动、自组织等多重视阈,研究社会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全面考察了社会有机体的系统特性。 课题研究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同时也深入挖掘了社会有机体理论本身,由此进一步把握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价值。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推进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以及当今和谐世界的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A81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课题依据、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方法论概说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历史和逻辑进程
第二节 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内涵的揭示
一、 多重视域中的社会概念
二、 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与社会有机体
三、 社会有机体的内涵
第三节 方法论的内在关联
一、 一般方法与特殊方法
二、 方法论的有机整体性
第二章 批判继承研究方法
第一节 马克思对康德有机体思想的批判继承
一、 康德有机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 马克思对康德有机体思想的批判
三、 马克思对康德有机体思想的继承
第二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有机体思想的批判继承
一、 黑格尔有机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 马克思对黑格尔有机体思想的批判
三、 马克思对黑格尔有机体思想的继承
第三节 马克思对孔德、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批判继承
一、 孔德、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马克思对孔德、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批判
三、 马克思对孔德、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继承
第三章 比较对照研究方法
第一节 自然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比较对照
一、 生命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
二、 狭义的自然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
三、 广义的自然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共性与个性的比较对照
一、 社会有机体个性的比较分析
二、 在个性比较中提炼出共性
第三节 片面性与全面性有机体的比较对照
一、 片面性有机体之间的相互比较
二、 全面性有机体与片面性有机体的比较
第四章 总体性研究方法
第一节 总体性研究方法的含义、原则与特征
一、 总体性方法:马克思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差异
二、 总体性方法的含义
三、 总体性方法的主要原则
四、 总体性方法的理论特征
第二节 具体总体分析
一、 具体总体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 具体总体分析视角把握社会有机体
第三节 关联总体分析
一、 关联总体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 关联总体分析视角把握社会有机体
第四节 历史总体分析
一、 历史总体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 历史总体分析视角把握社会有机体
第五章 矛盾分析研究方法
第一节 矛盾分析研究方法的含义、原则与特征
一、 矛盾分析法的含义
二、 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原则
三、 矛盾分析法的理论特征
第二节 普遍矛盾分析
一、 客体性与主体性的辩证法则
二、 内生性与开放性的辩证法则
三、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辩证法则
第三节 主要矛盾分析
一、 从总体角度出发
二、 从共时性角度出发
三、 从历时性角度出发
第四节 特殊矛盾分析
一、 从微观角度出发
二、 从整体生产角度出发
三、 从纵向演化角度出发
第六章 结构分析研究方法
第一节 结构分析研究方法的含义、原则与特征
一、 结构分析法的含义
二、 结构分析法的主要原则
三、 结构分析法的理论特征
第二节 关系结构分析
一、 社会的关系结构
二、 关系结构分析视角把握社会有机体
第三节 生产结构分析
一、 社会的生产结构
二、 生产结构分析视角把握社会有机体
第四节 总体结构分析
一、 从横向构成角度出发
二、 从主客体相结合角度出发
三、 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
第七章 系统分析研究方法
第一节 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含义、原则与特征
一、 系统分析法的含义
二、 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原则
三、 系统分析法的理论特征
第二节 层次性分析
一、 系统结构层次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 系统结构层次分析视角把握社会有机体
第三节 整体性分析
一、 系统整体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 系统整体性分析视角把握社会有机体
第四节 动态性分析
一、 从系统耗散协同性出发
二、 从系统的自转换性出发
三、 从系统的自组织优化出发
第八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价值
第一节 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 推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启示
第三节 促进当今和谐世界建设的方法论价值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J];理论与改革;2007年01期
2 魏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3 金晓燕;王昌明;;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透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4 李本松;;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看社会发展的规律性[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段迎晖;;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文化”[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6 杨思基,闫希伦;认识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殷叙彝;;霍布森的“自由(的)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5期
8 魏伟;;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9 魏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J];求实;2007年05期
10 孙玉霞;;葛兰西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D];苏州大学;2013年
2 蔡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江胜珍;论马克思的公平思想[D];中南大学;2012年
5 李芸;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对传播学的影响[D];上海大学;2012年
6 王光秀;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韩景云;马克思政党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田志亮;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韩泽栋;理解“晚年马克思”[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楠;人类的命运与历史的指向[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净琳;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2 吴慧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3 袁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实践视域[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4 赵丽;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形成的文本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5 张文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淼;马克思理论的现代性意蕴及其当代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胡葆芸;马克思的社会科学观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8 罗昊苏;马克思正义观之方法论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刘娴靓;马克思历史主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雷;马克思语言观的当代阐释[D];广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225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22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