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论工作者群体在毛泽东思想形成中的作用——以艾思奇和何干之、陈翰笙、吕振羽、周扬为考察对象

发布时间:2019-01-16 04:54
【摘要】: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者无疑主要为毛泽东本人,同时,它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理论工作者群体在其形成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以艾思奇和何干之、陈翰笙、吕振羽、周扬五位理论工作者为考察对象,梳理他们在哲学和政治、历史、经济、文化领域为毛泽东思想体系构建的学术铺垫,以呈现这一群体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整体推进作用。
[Abstract]:The founder of Mao Zedong thought is undoubtedly Mao Zedong himself.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workers in the forma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is paper, five theorists, Ai Siqi and he Gan, Chen Hansheng, Lv Zhenyu and Lv Zhenyu, are investigated, combing their academic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system in the fields of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history, economy and culture. In order to present this group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 thought as a whol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党的理论工作者与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研究(1949-1966)”(14JD71001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龙心刚;;对毛泽东使用与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历史考察[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03期

2 鲁振祥;;毛泽东使用和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历史情况的进一步考察[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05期

3 雷颐;“中国农村派”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J];近代史研究;1996年02期

4 刘益涛;《毛泽东年谱(中卷)》若干史实说明(续四)[J];教学与研究;1995年01期

5 尼克·奈特;王桂花;;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哲学家——艾思奇、毛泽东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J];现代哲学;2006年03期

6 郭若平;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学理探源——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有益成果的吸收[J];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龚育之;[N];学习时报;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袁银枝;浅谈制度主客体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郑文瑜;试论学分制条件下如何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6 焦秀君;;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7 邓晓宇;;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8 宋晓荣;;探析邓小平的制度建党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郑文瑜;;从加强师德建设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政协理论的发展与创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郑陈荣;;论公平正义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其实践原则[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祺国;;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实行垂直管理体制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高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9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许春艳;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探析[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樊新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分结合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秦晓宇;论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金龙;“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J];近代史研究;1996年04期

2 李曙新;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的历史考略[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立德;撒播真理品高洁──忆先师吕振羽[J];湖南党史;2000年03期

2 刘小清;夫子坦荡气轩昂——吕振羽在盐城[J];湘潮;2004年06期

3 彭扬文;吕振羽的故园情[J];湘潮;2005年05期

4 覃梅溪;;评吕振羽的学术人品[J];传承;2008年16期

5 冯晓蔚;;刘少奇秘书吕振羽的史学革命[J];广东党史;2010年04期

6 刘宝田;;珍贵的史料 伟大的人格——读《吕振羽画传》[J];湘潮(上半月);2012年04期

7 钟玉恒;;吕振羽的《吕氏留念亭碑序》[J];湖南党史通讯;1985年05期

8 黎西卿;正气贯长虹 巨著留神州——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J];湖南党史月刊;1992年06期

9 李曙新;李达与吕振羽的师生情[J];湖南党史;1998年01期

10 陶德麟;一代宗师 千秋仪范──回忆吕振羽[J];湖南党史;200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吕振羽的史学贡献和高尚情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任正军;吕振羽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刘鹏程;吕振羽早期思想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3 郑和泽;论吕振羽及其史学素养[D];湘潭大学;2014年

4 张秦;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09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09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6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