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质疑、辩护与重释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Marxist critics, such as Eagleton, Jameson, Anderson and Ahmedd, put how to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national issues in a very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ir critical theory. Through the careful study of the nature,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nation-state and nationalism, contemporary Marxist criticism questions the racism and exclusion caused by the dualistic antagonism and the essentialism thinking mode, which may be caused by the latent dualism and essentialism of the old and meaningful nationalism. The danger of isolation and confrontation is a narrow, distorted and alienated form of organization for social revolution and human liberation. Nevertheless, contemporary Marxist criticism has not completely denied nationalism because of its questioning of it. On the contrary, it has defended it prudent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liquidation of nationalism. They all affirmed the progressive role that nationalism had played in ending the colonial system. For liberation politics today, nation-state is still "the only realistic field and the frame of interpretation". In addition, persisting in national differences is still of strategic significance in resisting the global cultur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ism.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ing and defense, contemporary Marxist criticism re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ation, including Anderson's "imagined Community". Eagleton and Ahmed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universality" and Jameson "expres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have developed the national theory of classical Marxist criticism in one way.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11ZD078) 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2013YBYB26)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胡亚敏;;开放的民族主义——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之立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王杰;徐方赋;;“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8年12期
3 邹赞;欧阳可惺;;“想象的共同体”与当代西方民族主义叙述的困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白振声;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剖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5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蒋晖;;奇异性美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光才;中关村的文化生态与功能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2 陈宇宙;;马克思文化思想考论[J];武陵学刊;2011年03期
3 徐静辉;;学术造星运动——一种社会学纬度[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饶曙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策略·战略[J];当代文坛;2011年02期
5 解迎春;;山寨文化的流行成因与社会思考[J];东南传播;2009年03期
6 李伟民;;从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到越剧《马龙将军》的华丽转身[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曾莉;;中国电影音乐在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11年05期
8 龚新琼;;交流的隐喻——湖南卫视热播节目《变形记》解读[J];电影评介;2008年04期
9 常永才;;论人类学取向的民族地区教育研究方法论之革新——经典文化概念的局限及其克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张建英;;身体话语背后的文化症状[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饶曙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策略·战略[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乔瑞金;;试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深度理解[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秦美珠;;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讨及其意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雷东霞;;从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角看当代普通高校民族音乐鉴赏课[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姚文放;;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6 张爱凤;;对当代新闻报道理念和实践的另类思考——文化政治学视角下的媒介批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7 张艳娥;;以高度制度自信托举实现“中国梦”[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陕西省社科界第七届(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张建军;史建平;范炜;;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A];《西部体育研究》2013年第4期(总第132期)[C];2013年
9 开健;;桐城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研究——以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A];第二届安徽文化论坛:“文化安庆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路径”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10 许勇为;;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特征与局限[A];文化建设的价值自觉——全国“文化建设与价值自觉”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秦政;价值·生活·想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佳;传统民族歌舞的现代走向[D];云南大学;2011年
7 王文捷;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D];武汉大学;2011年
8 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孔一蕾;大卫·马洛夫小说中的澳大利亚家园建构[D];苏州大学;2011年
10 薛绍聪;大学主体间文化的缺失与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杨雁霞;旅游城市的文化规划[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刘雷;信息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佳贺;论工业设计元素对广告产品化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5 贺小花;叶紫与湖湘文化[D];暨南大学;2011年
6 姚倩;美学、身体、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宏;文字在标志设计图形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娄晓欢;耶尔·塔米尔文化权利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辉;那达慕源流及其文化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白建灵;;试论民族共同体的性质、内容及其形成——对所谓民族是“想像的共同体”的质疑[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2 马衍阳;《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评析[J];世界民族;2005年03期
3 吴晓东;;“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与中国理论创新问题[J];学术月刊;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和平;;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文力祥;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聂运麟;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03期
4 赵凌云;走出解读误区 推进交叉整合——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理论使命[J];河北学刊;2003年02期
5 张建光;试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郭苏河;理论创新,不断开辟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J];党史博采;2004年08期
7 张文红;;“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1期
8 李义天;;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关怀——首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研究论坛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3期
9 韩玉霞;;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12期
10 朱荣英;;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后学困厄”及其实践超越[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尤根·哈贝马斯;;哈贝马斯题词[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2 王平;;美国左派的当前重建及其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建设的启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3 李天德;;序言[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国瑞;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钟楼实践[N];常州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旭兵;我省社会组织89%已建立党组织[N];河南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薛倩;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 执笔 祁刚利;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着力点[N];河北日报;2013年
5 空军驻兰州大学选培办 任建军;关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N];甘肃日报;2010年
6 中共吉县县委党校 强爱武;浅议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N];临汾日报;2011年
7 吉林大学 张福贵;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关键词[N];光明日报;2012年
8 单提平;构筑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杨俊一(作者为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长、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博导);与时俱进的创新观[N];文汇报;2003年
10 周为民;创新基层理论武装的新途径[N];解放军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涂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玉飞;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着力点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3 金秀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后现代表现[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12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1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