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视域中的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2019-01-23 21:56
【摘要】:以人为本原本只是一个工具性口号 ,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发展为大众性的平等理念 ,即所有人之间的相互平等关系。而马克思作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视为自己学说的终极使命 ,从而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是在更高境界上向人及其类本质的回归。由马克思总结、列宁充分肯定的巴黎公社的公仆精神是对以人为本内涵的升华。毛泽东提出、邓小平发扬光大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与马克思的公仆理论一脉相通 ,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推进。
[Abstract]:People-oriented was originally a tool slogan, and developed into a popular concept of equality by the time of the modern bourgeois revolution, that is, the 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people. Marx, as the founder of scientific communism, regarded human freedom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as the ultimate mission of his own theory, which transcended the 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was a return to man and its nature at a higher level. Concluded by Marx, Lenin fully affirmed the Paris Commune's public servant spirit is the sublimation of people-oriented connotation. Mao Zedong proposed that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serving the people is closely related to Marx's theory of public servants, while Comrade Jiang Zemin's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is the promotion of the purpose of serving the people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A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腊敏,许仲举;以人为本视野下的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周淼;科学的人本观——解析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J];理论观察;2004年05期

3 杨志平;略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理论界;2004年06期

4 袁杰;用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赵存见,王延军;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邢古城;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J];学习论坛;2005年10期

7 汪清;向泽雄;;浅析“以人为本”的执政新理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陈文兴;;落实以人为本的着力点[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年01期

9 郭晋;;和谐社会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J];成人高教学刊;2006年02期

10 李仕文;;民生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诉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康;;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晓娟;;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A];“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宋德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4 杨建祥;;试析马克思“以人为本”的一个特定视域[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5 刘兰芬;孙宏;;人本视角下党的领导方式变革与研究[A];研究领导科学 实现科学领导[C];2008年

6 曾宏;;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志山;;科学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邵运川;;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及现实意义[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9 王美霞;;浅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10 陶永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昭贵;坚持以人为本是对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4年

2 滁州市政协主席 张裕发;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全心全意服务人民[N];江淮时报;2011年

3 赵世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N];贵州政协报;2007年

4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人学会会长 陈志尚;准确理解“以人为本”[N];北京日报;2008年

5 仁民言;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N];台州日报;2009年

6 马研院 范强威;以人为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于金廷;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N];抚顺日报;2006年

8 马彦萍;坚持以人为本 持续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N];阿勒泰日报;2009年

9 中远网络北京公司党委书记 谢超峰;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服务群众意识[N];中国远洋报;2011年

10 郭俊兰 (作者系河北省易县县委党校教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N];中国特产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少军;论马克思主义新人道主义的科学向度和人文向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永刚;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军;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姚巧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何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何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 李铁峰;当代社会发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科学发展观[D];吉林大学;2008年

3 常丽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石[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李懿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建伟;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D];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07年

6 王传民;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徐健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李丽瑶;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仲爱萍;“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林靖;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意蕴[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14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14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4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