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民主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4 19:39
【摘要】: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民主观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本文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视角出发对马克思民主观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马克思民主观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实践上,也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尤其是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本文除导论之外,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马克思民主观思想的理论渊源研究。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诞生都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既是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同时也离不开理论创立者本人对当时及前人思想理论成果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马克思民主观思想也不例外,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和创造性发展。马克思民主观思想的形成受到了从古希腊城邦民主思想到近代欧洲契约论民主思想的极大影响。古希腊城邦主义民主思想是现代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思想的萌芽,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是其代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城邦民主思想进行了阐释。虽然马克思与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差久远,但其思想还是对马克思民主观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开始兴起。代表人物是洛克和卢梭,他们的民主思想是基于契约论基础之上的,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追求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无论是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还是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都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启蒙作用。马克思也从他们那里汲取了养料,从而批判建构自己的民主思想。而马克思民主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批判性的继承发展了黑格尔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二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民主思想作了辩证性的吸收借鉴;三是对19世纪晚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利叶、欧文)民主思想的积极扬弃。第二章,马克思民主观思想概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1)马克思民主观创立的过程。马克思创立其民主观的过程同时也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地学习、批判、继承和发展前人尤其是黑格尔的民主思想,从而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的民主观,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民主观。(2)马克思民主观的内涵、实质及实现条件和形式。马克思认为:在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民主既是人们一种必需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长期积淀,更是人类客观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从实质上来看,民主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美好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既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体的主观价值追求,因而相对于以前的政治制度而言,民主是最为理想的政治制度。马克思民主观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普遍和特殊的辩证统一、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人民当家作主是马克思民主观的真正内涵,或者说,马克思民主观的真实意境是造就自由的民主主体。他指出,民主主体生成的前提是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而造就民主主体的必经路径是由无产阶级发动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权。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民主主体生成的最终指向。马克思指出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制、普选制等途径来实现民主。(3)马克思民主观的特征。任何一种较为成熟的观点都有自己的理论特征,马克思民主观也不例外。与马克思民主观创立之前的形形色色的民主思想相比,马克思的民主观具有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和革命性与理论宗旨的全人类性等独有的特点。第三章,马克思民主观内容的三重解读。本章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原理为基础,从三个维度——民主与经济发展、民主与阶级斗争、民主与自由平等和民主与人类解放——来对马克思民主观做一较为详细的阐释。一、民主与经济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又会起反作用,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在马克思那里,民主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所以,民主首先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民主的性质和形式,同时民主又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民主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二、民主与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一切社会的发展和更迭,一切社会形态的演变,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因而,无产阶级要争取自身的民主,必须要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获得自身自由、权利和平等的首要途径,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三、民主与自由平等和人类解放。马克思民主观的最终目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建立一个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组成的共产主义社会。第四章,马克思民主观的当代价值研究。时至今日,马克思民主观经历了近170年,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马克思对近代小资产阶级拉萨尔的机会民主主义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民主观仍然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不可超越的,为揭示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和虚伪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人们坚持、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牢固的理论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民主观依旧凸现出强有力的解释力、批判力和说服力,仍然是不可超越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东礼;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2 王伟凯;;论科学民主观的多维价值[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李北川;;浅论科学民主观的“科学”要义[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陈士军;;科学民主观的“四个统一”原则[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薛丽蓉;中西方传统民主观比较[J];探索与争鸣;1999年01期

6 张丽华;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观[J];长白学刊;2000年03期

7 王文俊,赵艳芹,王向华,李小梅;论邓小平的民主观[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张新,邹建锋;作为现实主义的民主观[J];兰州学刊;2003年05期

9 许传斌;;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民主观[J];政工学刊;2006年01期

10 陈海莹;赵英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坚持正确的民主观[J];兰州学刊;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崇英;;试论瞿秋白的民主观[A];瞿秋白研究论丛——纪念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65周年专集[C];2000年

2 王崇英;;试论瞿秋白的民主观[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3 郝诗楠;;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观及其实践:1945-2012[A];上海青年政治学年度报告2013[C];2013年

4 王崇英;;试论瞿秋白的民主观[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5 周东平;王奕楠;;论董必武法律思想中的社会主义民主观[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6 黄宇;;论列宁主义党内民主观的中共早期实践及现实启示[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7 韩春晖;;民主:一种世俗化的实践理性——评熊彼特的民主观兼谈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A];北京高校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生第二次论坛--“现代民主与行政法”研讨会会议资料[C];2006年

8 唐展风;张胜利;;论毛泽东的早期民主观[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张勇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多层次的民主观:主权与治权架构下的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市国资委副调研员 杜守嘉;论马克思的民主观与我市的民主政治建设[N];嘉兴日报;2009年

3 李乔 北京日报理论部主任;要有科学的历史观和民主观[N];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宋村珠;参政党及其成员应树立正确的民主观[N];团结报;2011年

5 侯少文;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N];学习时报;2001年

6 记者 戴娟 文峰;在进一步实践科学观与民主观上下功夫[N];重庆日报;2010年

7 中国前驻埃及大使 安惠侯;虚伪的美西方“民主”[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佩惠;马克思民主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海全;论革命民主观到宪政民主观的转变[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周桐旭;马克思民主观及其当代启示[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刘亦闻;马克思的民主观及其对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D];南华大学;2012年

4 陈志军;当前大学生民主观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董中博;中国共产党人民主观的形成与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彭丽;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教育探索[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琳琳;论罗莎·卢森堡的民主观[D];郑州大学;2010年

8 张少波;从《新青年》看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中国道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翟羽佳;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周庆;试论卡尔·考茨基的民主观[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14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14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3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