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27 20:52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经常习惯把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视为“暴力革命”、“革命战争”、“阶级斗争”等的代名词,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与和平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相互排斥的“负相关”关系。实际上,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把和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主张和平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突出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论传统。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多次阐述和平问题,形成了诸如“各国的社会主义者都拥护和平”、“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和平”、“和平共处”、“和平为上”、“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等论断。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大多是在针对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讨论和平问题的,由一系列不完整的哲学思考、历史事件分析、报刊文章、来往书信、偶发事件评论等所组成,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和平问题的探讨是不系统的和片断的,而且往往还是其他问题尤其是战争问题的一部分。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想要直接找到一种连贯的、完整的、系统性的和平理论,显然是困难的。但相反,如果认为马克思主义忽视了和平问题,那又绝对是错误的,这不仅是因为讨论战争问题必然不可能回避和平问题,而且对人类社会“绝对和平”的向往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之中。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是没有系统的和平理论的,但马克思主义拥有丰富的和平思想。这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系统建立和平理论的事实,意味着我们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需要从构成马克思主义总体诸多的片断材料中挖掘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而这一思想又必然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并且是其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马克思经典作家分散论述和平问题的文本特点,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研究,第一步就需要弄清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认识“和平”的,或者说是怎么界定和平概念的,为此,我们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出发,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借鉴西方和平学有关和平概念的基础上,从与“阶级斗争”观念相互联系中把“和平”定义为阶级斗争的消失或缓和,把和平的基本内涵概括为扬弃阶级斗争的价值观念、阶级斗争消失或缓和的社会状态和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方式。然后,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的基本特征总结为:认识和平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和平问题的辩证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平问题的深刻揭示和对共产主义社会和平的深切向往等四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坚持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强调社会关系充满着冲突与和平。在现实社会中,利益的对立与统一只是社会冲突与和平产生的直接原因与外在表象,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则是社会冲突与和平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不同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在不断产生和再造了社会冲突与和平。所以马克思主义一向反对一般地、笼统地、抽象地谈论和平,坚持把和平与阶级及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来看待和平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产生以前,原始氏族社会是一个“绝对和平”的社会,阶级出现以后,阶级斗争是一个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造就的阶级社会必然存在的历史现象,一切阶级社会都不会存在永久的、绝对的和平,阶级社会的和平是由国家暴力维系的“相对和平”,人类社会的“绝对和平”再次出现只能在于消灭阶级,从而也就不存在阶级斗争与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 和平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也是人类自古至今极力维护和争取的理想的状态。但是,人类社会的战争却是一直难以避免,战争与和平始终相互交替地存在着。在阶级社会里,战争起源于私有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当阶级斗争、国际斗争还没有发展到尖锐化的程度,还没达到需要采用暴力来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的时候,就一般被称之为和平时期。但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阶级斗争就会愈演愈烈,人类社会的和平时期就会被战争给打破和中断。这样在阶级社会里,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战争与和平史,所以鉴于战争与和平的密切关联,如何认识战争与和平的本质及其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重视从阶级性的角度,把战争与和平跟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前途命运的角度认识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一切阶级社会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为此,马克思主义既从一般意义上反对战争,主张“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和平”,认为和平比战争更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又明确主张支持正义的战争与和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与和平,用无产阶级的国内战争应对帝国主义的国际战争,用无产阶级的和平取代资产阶级的和平。马克思主义的战争与和平思想正是在这一方面超越了资产阶级的理论体系,显示出独有的深刻性和科学性。 在阶级社会,每个阶级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相互之间进行着斗争,而一切的阶级斗争又都是政治斗争,也就是所有者和非所有者之间围绕着国家的政权所进行的政治斗争。在历史上,自由民和奴隶之间、贵族和平民之间、领主和农奴之间、行会师傅和帮工之间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就不断时而隐蔽时而公开进行这样的政治斗争。跟其他剥削阶级社会一样,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仍然存在着这样的政治斗争,不同的只是用新的阶级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形式,并且使阶级斗争简单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国际性阶级,资产阶级相互之间及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形式上是民族范围内的阶级联合与斗争,而在内容上则具有国际性意义,赋予了国际政治的新内容。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史,就是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列强掠夺弱小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也是资本主义列强彼此争霸的历史,充满了暴力和战争。马克思对此总结道: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自从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只存在“虚假和平”,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 在当代中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放弃“阶级斗争为纲”改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就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观念逐渐低调与社会主义和平观念愈加高扬的过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如何建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外和平状态,即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和平(国内稳定与国家和平统一),便成了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和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传统的阶级斗争观念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观念就显得尤其必要,即把国内的阶级斗争观念转化为维护国家和平的观念,把进行国际阶级斗争观念转化为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把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观念转化为和平发展的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化用邓小平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的观念。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A811;D61
本文编号:2431569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A811;D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先奎;“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意识形态基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4期
2 韩云川;;“和平长入论”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3期
3 陈学明;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制度基础——兼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刘成;;和平研究视角下的和平与战争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李英桃;对女权主义和平研究的几点初步认识[J];国际观察;2005年02期
6 刘成;西方国家和平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7 居阅时;19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关于和平过渡理论的形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胡海波;赵德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历程与观念——由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兴起引发的思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9 汤在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定位和一般特征——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论断的再认识[J];经济思想史评论;2006年01期
10 迟桂华;;毛泽东的战争与和平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理论观察;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2431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43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