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文化观及其当代学术影响
[Abstract]: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Marx and Engels regarded science as the endophytic factor of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basis of all society, that is, as a social phenomenon and cultural process, deeply revealed the social essence of sci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basic role of social culture and the alienation of power, and revealed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outline of its unique view of science and culture has been formed. Marx and Engels' view of science and culture had a wide influence on many later disciplines.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culture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seriously study and deeply excavate the rich contents of the classical writers' view of science and culture, which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Marxism in an all-round wa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第3号招标课题“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JZD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宫敬才;;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阳海音;;马克思论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J];黑龙江史志;2009年10期
3 蔡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曹志平;陈建安;;以实践的观点理解科学——从马克思到劳斯、伊德[J];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5 江涛;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年01期
6 王时中;;马克思历史科学:历史的“科学”还是“哲学”?——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科学的解读[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7 海勒娜·希恩;高健民;孙亮;;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的综合研究:数十年梳理与综述——科学哲学的国际性研究[J];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8 桂翔;马克思论科学与人文精神──兼论现代人本主义科学观[J];现代哲学;1999年01期
9 王荣江;;国内科学文化研究二十年(1990-2009)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年01期
10 张一兵;;科学实践场与社会历史构境——兼评皮克林的《实践的冲撞》[J];哲学研究;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华成;;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当代反思[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郭燕霞;;皮克林的实践冲撞理论[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3 马丁;雷博;;对法律与科学技术关系的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周明哲;;论科学家社会责任的缺失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蒋学杰;;理性文明的变革——对科技文化的反思[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6 杜永伟;崔秀文;;探析贝尔纳的社会主义科技观[J];创新;2010年04期
7 袁新荣;;引领社会:知识社会中的大学职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吴畏;;马克思关于“科学”的三个维度[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岳玉荣;;“现代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的哲学思考[J];大家;2011年18期
10 盛国荣;;试析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三者关系的历史演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大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2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方华基;许为民;;工程伦理的STS考察:从个体伦理走向共同体伦理[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马佰莲;;关于科技体制与科学自主性的若干思考(暂定稿)[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5 史阿娜;;“范式”涵义知多少——对库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李良艳;;论科学家的责任伦理——以汶川地震为例[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刘素莉;;试论科技期刊编辑的定位[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李良艳;;面向地震风险的科学家责任伦理问题[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杨光;;健全激励制度,发挥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优势[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国江;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裘杰;两种文化语境下的中俄科学哲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熊小刚;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孟献华;基于化学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田联进;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反思与重构[D];南京大学;2011年
6 刘祖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国大学群发展政策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杨静;论莱布尼茨的科学观[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杨勇兵;从马克思自然观的视角透析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D];苏州大学;2011年
9 叶其松;术语学核心术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张正明;年鉴学派史学理论的哲学意蕴[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仓莉;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宁宁;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科学划界[D];江南大学;2010年
4 李健;从《天使与魔鬼》的科学传播影响透视科学形象重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丽妹;山寨文化与技术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汪明进;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李少婷;近现代科技立法价值取向的冲突与选择[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尹志萍;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庞雪晨;近代云南农学书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袁小轶;高技术产业专利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清果,王明新;构建科学文化学的几点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江晓原;;从科学史到科学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D.J.斯特洛伊克;徐义保;;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科学史和技术史的贡献[J];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06期
4 李醒民;;论科学文化及其特性[J];科学文化评论;2007年04期
5 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J];理论探讨;2002年05期
6 江晓原;科学文化:时代的呼唤[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孟建伟;;科学哲学的范式转变——科学文化哲学论纲[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1期
8 刘兵;;科学文化研究与科学的形象[J];太原科技;2008年01期
9 王时中;;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表述难题——以阿尔都塞的自我批评为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10 洪晓楠;;论科学文化哲学[J];文化学刊;200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吴国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英姿;发掘科学文化的实践价值创新和繁荣先进文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2期
2 李坚;论科学文化的先进性[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李英姿;;对科学文化的深层认识及其作用探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4 陈燕;;浅析中国现代化和科学文化的演变及其内在关联[J];学理论;2011年10期
5 钟宜;论江泽民的科学文化思想[J];宁夏党校学报;2003年06期
6 彭攀;彭小燕;;略论当代中国发展观转变中的科学文化的功能[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吴恺;;论科学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改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黄双令;;略论如何提高公务员科学文化素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年11期
9 柳永明,陈丽萍,杨立斌;我国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亟待提高[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10 孙兆文;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J];理论研究;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沁;;科技批判思潮的实质及其影响[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2 颜实;;大力弘扬科学文化,促进科普出版产业发展[A];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余维运;;韩国科普政策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萱;基于PUS指标的“科学文化”指数模型及效度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彤宇;科学文化视角下的科学批判[D];内蒙古大学;2008年
2 万伟伟;科学文化及其当代弘扬[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谢清果;科学文化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刁彭成;科学文化与中国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闫彦玉;豫东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杨艳;卡林·诺尔—塞蒂娜的科学文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杨爱华;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8 李丽;科学哲学语境下的科学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秦亚君;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10 胡秀雯;我国科学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23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523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