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04:42
【摘要】: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的相关论述是一种批判性的思想,这在马克思的晚期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中有集中体现。基于此,该论文选择《哥达纲领批判》这一经典文本,以期通过回归原著的方式来探索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批判思想。该论文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该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分配正义批判思想研究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意义,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表述了论文研究方法、创新点及思路。第二部分首先从广义上和狭义上对“分配正义”这个重要概念做出了界定。同时,阐述了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思想探索过程。由于该文是从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论述的批判性视角为线索展开,所以该文接下来论证了“批判”在哲学意义中的具体概念,进而将“批判”概括为一种“澄清前提”和“厘定界限”的哲学活动。同时得出了马克思的“批判”概念不仅仅是澄清前提和划清界限,还是在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其自身思想特点的“批判”含义。接下来该文通过阐述为什么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的论述是一种批判性思想来引出如下的主题: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的论述是一种分配正义批判思想,其最大特点就在于‘批判性’。第二部分的最后则回归到《哥达纲领批判》的具体文本中来证明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批判性,并且通过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自认为的“劳动决定权”、“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分配决定论”、“铁的工资规律”这四种正义的机会主义分配思想的批判,以及马克思批判这些思想非正义性的深层次原因,指出了实现分配正义的根源在于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第三部分主要写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呈现出的分配正义批判思想的具体内容。文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相对应的也就是“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两种分配方式。在论述“按劳分配”的正义问题时,首先分析了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但也通过其表现出的尺度、主客体、法权原则等弊端论证了“按劳分配”其实是分配正义的过渡性方式。在论述“按需分配”的正义问题时,从其理论渊源引出了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及实现条件,并且分析了其与“按劳分配”的辩证关系。最后阐述了马克思分配正义批判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分配理想,实行的分配方式也就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中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同时,指出了实现共产主义分配理想的未竟性: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以及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终极归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四部分则阐述了马克思分配正义批判思想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对当代价值的阐述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论述了马克思分配正义批判思想的实践性及批判性的理论价值,二是论述了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批判思想对我国在分配问题实践上的指导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A811
本文编号:2692623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佃来;;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正义观的三个转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2 林进平;;论马克思正义观的阐释方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3 王新生;;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四重辩护[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4 李佃来;;马克思正义思想的三重意蕴[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5 林进平;;试析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平正义理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01期
6 林进平;;面向事实本身——反思“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研究方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05期
7 林进平;;拯救正义而又彰显历史唯物主义——从艾伦·布坎南对“马克思与正义”论题的诠释说起[J];哲学研究;2013年08期
8 段忠桥;;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为什么是不正义的?——基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相关论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9 李佃来;;论马克思正义观的特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10 姚大志;;再论分配正义——答段忠桥教授[J];哲学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涂良川;论马克思的正义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92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692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