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两种哲学范式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0-08-24 14:15
【摘要】:列宁在不同的哲学范式时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同解读,构成了一个生动的思想飞跃。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范式时期,列宁总体上仍然采取了传统唯物主义的思路,因此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一般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的推广应用。而在《哲学笔记》范式时期,列宁通过系统研究黑格尔逻辑学,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的飞跃,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以人的感性活动为解释原则、与"愚蠢的唯物主义"即直观唯物主义截然不同的新世界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孔扬;姜大云;;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目的论的真实关系——从马克思对“异化”范畴的三次运用来看[J];长白学刊;2013年01期

2 孙利天;张岩磊;;“中国梦”的民族特点和世界意义[J];长白学刊;2014年02期

3 高飞;;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主线[J];长白学刊;2014年02期

4 孙正聿;;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逻辑学》与《资本论》双重语境中的《哲学笔记》[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5 贾丽民;;反思达致真理:马克思《资本论》的思维方式意涵[J];学习与实践;2013年04期

6 孔扬;姜大云;;《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的枢纽地位再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物质[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骆静;;马克思的人之主体性教育观[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付鹏祥;;景观规划设计的哲学性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4 钱广荣;;道德悖论研究的实践转向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韩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新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6 黄华彪;李学功;黄云明;;论韦伯的理想类型理论及其在宗教研究中的运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陈新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哲学对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万资姿;;符号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符号概念[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9 赵江飞;;对于人类“形上本性”的理论表征——从人与哲学的关系论哲学境界何以存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王志刚;探析概念的辩证本性[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王福革;;蒙古族传统思维方式研究[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4 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5 周树智;;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兼评黄楠森先生对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否定[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6 李建明;朱亚宗;;爱因斯坦与皮亚杰认识论思想之比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桂起权;;“辩者21事”之解读——分析性理性要与辩证理性相结合[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8 顾祖钊;;新理性主义与中国文论建设[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陈墀成;蔡虎堂;;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方法之探源[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杨赛;;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及其理论体系[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2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陆云;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孔扬;《资本论》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黎益君;企业理念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玉奎;苏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贾子若;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应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5 杨燕萍;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理论”及当代意义[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吕鑫;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发展[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汪明进;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马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姜纪垒;民生为本与价值自觉[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其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孔扬;姜大云;;把“世界”理解为“历史”的理论意义与三重前提——论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原则的形成基础[J];长白学刊;2011年03期

2 曹卫东 ,德里达 ,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与欧洲的复兴[J];读书;2003年07期

3 孔扬;;马克思恩格斯人类学中的“实践”与“社会关系”——兼评阿尔都塞对“社会关系”概念的拒斥[J];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4 孔扬;;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的“反思”——解读《资本论》的认识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5 孔扬;;再论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重新认识[J];理论探索;2012年02期

6 梅荣政;李红军;;《资本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证[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7 任勇;;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及其对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作用[J];科社研究;1983年06期

8 许耀桐;;也谈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作用问题[J];科社研究;1984年05期

9 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淑静;;走出意识哲学范式的另一条路径:交往范式[J];理论界;2007年04期

2 马天俊;;哲学范式的隐喻差异——道和相的比照[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3 刘自学;;论近代政治哲学范式的基本特征[J];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4 盛明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范式[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03期

5 黄其洪;;现代西方哲学的三种范式与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6 唐祖爱;法哲学范式法律关系理论评要[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李荣海;;哲学范式:由理论“独白”到功能性理解[J];理论学刊;2008年08期

8 衣俊卿;;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笔谈)[J];求是学刊;2006年03期

9 周和平;周慧;;把“群众标准”升华为哲学范式——延伸唯物史观和实践发展的双重诉求[J];湘南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10 孙亮;;“两种范式”梳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演进逻辑的合法性——与衣俊卿教授商榷[J];探索;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02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802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d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