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现实观”的存在论变革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现实观”的存在论变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改变世界”,这种改变首先意味着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但是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不仅局限于实证的经验主义,而且受制于抽象的理性主义。在这种情形下,便为机械唯物主义和理智形而上学在马克思哲学存在论上留下了地盘。这两种对立的态度从根本上都源于没有对马克思哲学进行有原则高度的估价,而这种估价必须要首先深入到其存在论的根基中去。马克思所发动的存在论变革,不仅终结了一般哲学的命运,包括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而且终结了整个哲学形而上学的传统。由于近代哲学形而上学的巨大遮蔽,所谓的“现实”的一度始终难以与我们照面,而正是马克思以其强有力的手开辟了一条重新理解“现实”的道路。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变革是针对西方近代哲学形而上学的传统,消解主体性哲学以及由此泛滥开来的主观主义,以“感性活动”作为理解人的活动新原则,以“实践”为纲领提出了新的世界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真正的科学方法论来理解历史和社会现实,从而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观。这场变革挽救了形而上学在经历德国古典哲学的繁荣后对现实的巨大遮蔽,这种遮蔽不仅是哲学意义上的,而且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它的成果是我们重新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马克思以“感性—对象性活动”为原则,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发动了一场以批判性脱离近代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变革,这场变革的直接成果乃是历史唯物主义,其重要意义在于瓦解意识的“内在性”,从而真正的理解“现实”。马克思的这场哲学变革,既是以深入到存在论根基处去为前提;同时又与“现实”概念须臾不离的。不消说,对形而上学存在论根基的清洗和真正“现实”概念的把握是衡量马克思哲学变革尺度。
【关键词】:存在论 感性活动 实践 现实 现实观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8-12
- 1.1.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8-11
- 1.1.2 国外的研究现状述评11-12
-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2-13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12-13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13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13-14
- 1.3.1 主要思想13
- 1.3.2 重点和难点13-14
- 1.3.3 创新和特色14
- 1.4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4-16
- 1.4.1 研究思路14
- 1.4.2 研究方法14-16
- 第二章 存在论和现实概念的嬗变16-21
- 2.1 有关存在论的规定16-18
- 2.2 现实的内涵及发展18-21
- 第三章 传统形而上学对现实的遮蔽21-29
- 3.1 近代哲学存在论立场的生成21-24
- 3.1.1 “我思”出发点的确立21-23
- 3.1.2 绝对唯心主义立场的完成23-24
- 3.2 近代哲学存在论立场的局限24-29
- 3.2.1 “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对立24-26
- 3.2.2 对立所带来的现实问题26-29
-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存在论基础的来源29-37
- 4.1 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29-34
- 4.1.1 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29-31
- 4.1.2 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理31-34
- 4.2 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34-37
- 4.2.1 “实体即主体”原则34-35
- 4.2.2 黑格尔的辩证法35-37
- 第五章 马克思的存在论变革及其“现实”的敞开37-52
- 5.1 马克思的存在论基础37-41
- 5.1.1 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基本思想37-39
- 5.1.2 “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的确立39-41
- 5.2 马克思的实践学说41-44
- 5.2.1 马克思的实践纲领41-43
- 5.2.2 对马克思“实践”原则理解的局限43-44
- 5.3 马克思哲学变革成果及其现实观的确立44-52
- 5.3.1 贯穿意识内在性44-47
- 5.3.2 终结哲学形而上学47-48
- 5.3.3 作为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48-49
- 5.3.4 马克思现实观的确立49-52
- 结语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6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英;在哲学变革上的切实行动[J];探求;1997年03期
2 李红波;;也谈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共产主义学说的转变[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3 历复魁;发明的时代与哲学变革[J];长白学刊;1989年01期
4 白刚,卞绍斌;告别体系哲学——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实理路及其当代启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学术论点摘编[J];学术界;2012年04期
6 牟成文;;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7 赵翠娥;孙中山哲学思想述评[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2年04期
8 肖浩;论第二次历史飞跃中的哲学变革[J];武警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闫顺利;范静;;从思辨过程思维方式到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的理解[J];理论学刊;2009年03期
10 张有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精神实质及其当代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陆杰荣;;论马克思的“事件”思考方式及其当代意义[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2 王国坛;;感性的超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黄赞梅;;实践本体论与实践美学——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美学转型[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聂海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进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肖连奇;哲学变革和社会变革[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刘福森;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N];光明日报;2007年
4 王月清;清韵悠悠听逸响[N];光明日报;2003年
5 李春火;当代视野中的唯物史观[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钊;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三维向度[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慧娟;超越启蒙[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逢铃;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人学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黄杰;解读马克思哲学变革[D];吉林大学;2006年
3 葛春静;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经验主义批判[D];河南大学;2006年
4 李华;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D];吉林大学;2008年
5 梅长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看哲学教育中创新意识培养[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6 孔德臣;马克思哲学“现实观”的存在论变革[D];江南大学;2016年
7 王勤文;论马克思的身体概念[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彭文丽;马克思的未来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桂涛;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变革[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张丽丽;马克思自然观的哲学变革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现实观”的存在论变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87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