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犹太人问题》的文本解读
发布时间:2021-02-23 21:18
本文通过对《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背景、写作思路、主要内容以及重要意义的梳理,来审视马克思的早期思想脉络。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本的写作背景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背景。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工业蓬勃发展,各个阶级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开始关心人的前途和命运。此时,在《莱茵报》工作的马克思不得不面对反动封建势力的种种限制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内部斗争。其二是思想背景。19世纪30-40年代,青年黑格尔运动掀起了一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鲍威尔是该运动的领袖。他在《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这两篇文章中,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完全归结为宗教问题,并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混为一谈。而马克思则通过《德法年鉴》的创办有力地批判了鲍威尔,并使其自身思想得到丰富发展。第二部分是在阐述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的主要观点及深远影响。首先,马克思指出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宗教问题,政治解放与宗教解放有区别,但并不排斥,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共存。同时,人被分为“公人”与“私人”并生活在两种世界,只有人类的解放才是真正地解放。其次,马克思从...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2 《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背景
2.1 社会背景
2.1.1 19世纪40年代欧洲社会发展状况
2.1.2 "《莱茵报》时期"遭遇的现实问题
2.2 《论犹太人问题》的思想背景
2.2.1 青年黑格尔运动
2.2.2 《德法年鉴》的创办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
3 《论犹太人问题》展开对鲍威尔的批判
3.1 鲍威尔针对犹太人问题的主要观点
3.2 宗教批判与政治解放
3.2.1 政治解放不依赖于宗教解放
3.2.2 政治解放与宗教信仰并不冲突
3.2.3 政治解放促进政教分离
3.3 从宗教批判到社会历史批判
3.3.1 人权概念及其与之相应的人的本质
3.3.2 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
3.3.3 人权处于二元对立原因
3.3.4 人类真正自由的途径
3.4 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及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影响
3.4.1 自然人与市民社会的人
3.4.2 宗教异化与政治异化
3.4.3 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影响
4 《论犹太人问题》思想的局限性与现代意义
4.1 思想的局限性
4.2 《论犹太人问题》的现当代意义
4.2.1 对现代性反思的意义
4.2.2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发展理路[J]. 乔宝辉,杜红艳. 世纪桥. 2009(01)
[2]论马克思政治解放视域中的“宗教问题”——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解读[J]. 张亚君,杨楹.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3]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四重历史论域——《论犹太人问题》的深层解读[J]. 张振鹏. 北方论丛. 2008(05)
[4]从《论犹太人问题》看马克思的解放理论[J]. 刘富胜.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5)
[5]论犹太人问题与现代性批判[J]. 贾利民. 云南社会科学. 2008(01)
[6]现代性和钱: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理论旨趣与现实意义[J]. 王志军. 北方论丛. 2008(01)
[7]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之人本理论比较[J]. 杨樱,陈维荣. 社科纵横. 2007(12)
[8]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J]. 张希来. 湘潮(下半月)(理论). 2007(09)
[9]《论犹太人问题》的社会主义价值[J]. 张丽君. 社会主义研究. 2007(02)
[10]马克思对鲍威尔哲学的三次批判[J]. 李春生.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本文编号:3048245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2 《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背景
2.1 社会背景
2.1.1 19世纪40年代欧洲社会发展状况
2.1.2 "《莱茵报》时期"遭遇的现实问题
2.2 《论犹太人问题》的思想背景
2.2.1 青年黑格尔运动
2.2.2 《德法年鉴》的创办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
3 《论犹太人问题》展开对鲍威尔的批判
3.1 鲍威尔针对犹太人问题的主要观点
3.2 宗教批判与政治解放
3.2.1 政治解放不依赖于宗教解放
3.2.2 政治解放与宗教信仰并不冲突
3.2.3 政治解放促进政教分离
3.3 从宗教批判到社会历史批判
3.3.1 人权概念及其与之相应的人的本质
3.3.2 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
3.3.3 人权处于二元对立原因
3.3.4 人类真正自由的途径
3.4 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及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影响
3.4.1 自然人与市民社会的人
3.4.2 宗教异化与政治异化
3.4.3 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影响
4 《论犹太人问题》思想的局限性与现代意义
4.1 思想的局限性
4.2 《论犹太人问题》的现当代意义
4.2.1 对现代性反思的意义
4.2.2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发展理路[J]. 乔宝辉,杜红艳. 世纪桥. 2009(01)
[2]论马克思政治解放视域中的“宗教问题”——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解读[J]. 张亚君,杨楹.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3]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四重历史论域——《论犹太人问题》的深层解读[J]. 张振鹏. 北方论丛. 2008(05)
[4]从《论犹太人问题》看马克思的解放理论[J]. 刘富胜.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5)
[5]论犹太人问题与现代性批判[J]. 贾利民. 云南社会科学. 2008(01)
[6]现代性和钱: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理论旨趣与现实意义[J]. 王志军. 北方论丛. 2008(01)
[7]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之人本理论比较[J]. 杨樱,陈维荣. 社科纵横. 2007(12)
[8]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J]. 张希来. 湘潮(下半月)(理论). 2007(09)
[9]《论犹太人问题》的社会主义价值[J]. 张丽君. 社会主义研究. 2007(02)
[10]马克思对鲍威尔哲学的三次批判[J]. 李春生.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本文编号:3048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48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