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视角下党的文风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18:27

  本文关键词:群众路线视角下党的文风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风是党风的体现,关系党的形象和事业成败。文风问题已成为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党提出的“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能否得到有效贯彻,官方语言能否为群众所接受,中国以什么样的话语方式与国际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些都表明重塑我党话语体系、提升话语权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要赢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就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新文风,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中国共产党要跟上时代发展,担当历史使命,提高执政能力,就必须加强文风建设,引导整个社会以实干促进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形成良好文风的思想与行为规律,发挥其重要功用,具有重大、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首先文章概述了党的文风建设与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本文结合众多学者关于群众路线文风建设的认识进行深入思考,认为我国群众路线文风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包括:第一,通过梳理党的群众路线与文风建设之间关系,提出运用群众路线加强文风建设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适应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反映时代特征的文风机制和制度体系。第二,在科学地进行文本解读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准确概括并系统阐述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风风格和特点,结合现实问题和工作实际,针对现实存在的文风方面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第三,建立了只有践行群众路线才能树立良好文风的基本框架,提出转变文风的目标和办法,论证了只有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风才是结合中国实际,走出一条文风建设上的创新、持续、可发展之路。文章对于践行群众路线与文风建设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文风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文章对毛泽东、邓小平两代伟人的文风进行了分析。毛泽东时代的文风主要有突出的人民性、民族自信特点,并大量运用群众语言。表现为:以人民利益为核心,深入调查研究;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传统经典的启智明理,把握时代脉搏的前瞻性;善于学习、运用群众语言,善于感染和鼓动群众,坚决反对“党八股”。邓小平时代的文风特点主要表现为:坚持说真话、敢于自我批评、思想深刻透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亲力亲为、坚持短而精,也突出表现了其平易近人,踏实肯干的作风。再次,文章指出了当前我国文风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其中文风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内容上空洞照搬、语言上官气十足、形式上摆长蛇阵、客观上背离实际,等。究其原因,主要有:(1)思想认识存在问题: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如形式上缺少时代气息、内容上缺乏精准度,机制上缺乏协同创新。(2)公文管理不到位,如审核把关不严、各方监督乏力、奖惩力度不够。(3)制度建设不完善,如党性修养不够坚定、知识掌握不够深入。这些文风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群众利益、影响社会风气。接着,文章探索了当代新文风的建设问题,阐述了新文风的基本内涵,即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形成具有中国味道、中国标签、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和语言风格,使所有的中国人民能够接受该风格,并不断将风格巩固、发扬光大。还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风建设的思想基础、途径及关键要素。划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风的评判标准,即要体现群众特色、具备时代精神、展现民族特色。最后,本文探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风的具体措施,即优化党员干部素质、完善党的文风建设体系,加强党的文风规范监督。只有提高内部素质,加强体系建设以及外部监督,才能保证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新文风的顺利开展及长久发展。
【关键词】:文风建设 群众路线 群众语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风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61;D25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1
  • 引言11-15
  • (一) 选题背景11-12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2
  • (三) 论文主要内容12-13
  •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13-15
  • 一、党的文风建设与群众路线概述15-23
  • (一) 文风的内涵、发展及本质15-18
  • 1. 文风的概念及内涵15-16
  • 2. 我国文风发展沿革16-18
  • 3. 文风问题的本质18
  • (二) 党的群众路线与文风建设的关系18-23
  • 1.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18-19
  • 2. 党的群众路线与文风之间的关系19-21
  • 3. 文风建设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21-23
  • 二、群众路线视角看两代伟人文风23-33
  • (一) 毛泽东时代文风特点23-29
  • 1. 文风的人民性23-24
  • 2. 文风的民族自信24-27
  • 3. 出神入化的群众语言27-29
  • (二) 邓小平时代文风特点29-33
  • 1. 坚持实事求是29-30
  • 2. 树立问题意识30-31
  • 3. 坚持短而精31-33
  • 三、目前党的文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3-39
  • (一) 党的文风存在的问题33-34
  • 1. 内容上空洞照搬33
  • 2. 语言上官气十足33-34
  • 3. 形式上摆长蛇阵34
  • 4. 客观上背离实际34
  • (二) 党的文风问题原因34-37
  • 1. 制度建设不完善34-35
  • 2. 公文管理不到位35-36
  • 3. 思想认识存在问题36-37
  • (三) 不良文风背离党的群众路线的表现37-39
  • 1. 影响党群关系37
  • 2. 影响群众利益37-38
  • 3. 影响社会风气38-39
  • 四、坚持群众路线,探索建设当代党的新文风39-43
  • (一) 建设当代党的新文风内涵与构建39-40
  • 1. 党的新文风内涵39
  • 2. 党的新文风构建39-40
  • (二) 群众路线是党的新文风建设的重要支持40-41
  • 1. 群众路线为新文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40
  • 2. 以群众为根本是改进文风建设的实践支点40-41
  • (三) 党的新文风之评判标准41-43
  • 1. 体现群众特色41
  • 2. 具备时代精神41-42
  • 3. 展现民族特色42-43
  •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新文风的重要措施43-49
  • (一) 优化党员干部素质43-46
  • 1. 提高党性修养水平43-44
  • 2. 把加强学习教育贯穿始终44-45
  • 3. 端正改进文风态度45-46
  • (二) 完善党的文风建设体系46-48
  • 1. 完善文风管理和考核制度47
  • 2.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47
  • 3. 建立文风质量评价机制47
  • 4. 建立健全问责及奖惩机制47-48
  • (三) 加强党的文风规范监督48-49
  • 1. 加强党内监督48
  • 2. 强化社会监督48-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52-54
  • 后记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爱云;;法官要学会使用群众语言[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9期

2 刘新伟;;走群众路线 讲群众语言[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6期

3 钱兆成;;官员下基层要讲群众语言[J];四川统一战线;2013年10期

4 张卫高;毛泽东运用群众语言的特色[J];领导科学;1992年06期

5 余爱民;;用好“群众语言”这把钥匙[J];秘书工作;2014年01期

6 欧阳锡龙;;走好群众路线要讲好群众语言[J];新湘评论;2014年09期

7 胡淑芳;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J];领导科学;2002年02期

8 ;领导讲话要贴近群众语言[J];兵团建设;2011年16期

9 刘新伟;;走群众路线 讲群众语言[J];领导科学论坛(理论);2013年10期

10 陈乃举;;沟通要讲“群众语言”[J];新长征;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鹏 王生;乡镇干部要善于讲“群众语言”[N];农民日报;2000年

2 侯宗高;多点“群众语言”[N];农民日报;2003年

3 杨君山;用群众语言打动群众[N];解放军报;2009年

4 王高见;学会运用群众语言[N];常德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牛春颖;新华社:学习群众语言 引领清新文风[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6 陈乃举;养成讲群众语言的好作风[N];甘肃日报;2013年

7 罗志华;为无籽水果辟谣要用群众语言[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4年

8 张跃峰;用群众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N];河北日报;2014年

9 记者 张先国 季明;多一点群众语言,少一点“官腔官调”[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张琨;兴义“群众语言”盛赞科学发展观[N];黔西南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栋;群众路线视角下党的文风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群众路线视角下党的文风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6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6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b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