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德育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02:0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德育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德育作为一种“修身”的思想教育已然成为当前教育中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其施教对象——人的特殊性。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所呈现的对“人”的深刻的哲学剖析,,给我们指引出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为德育奠定了全新的理论根基,从而使德育具有了一种哲学诉求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人的本质分析,体现出德育中个体存在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人的社会本质、类本质和人的本质历时性。个体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德育的人学本质具有的社会化维度。人只有融入具体的社会关系,并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行为理念,才能实现人的社会性本质,成为真正的人。人的本质复杂性决定了德育具有明确的社会价值取向,道德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特定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特定价值立场的人。人的本质历时性决定了道德教育带有时代烙印,不仅道德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道德教育的方法随之发生转向,否则,道德教育会失去实效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实现对以往的人学理论超越的基点。人是在实践中存在、生成和发展的。道德教育是塑造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性本质规定了当前德育不断塑造出具有一定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不断超越现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道德教育与实践结合、实现道德教育方法论的的实践转向,首先必须做到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情境的契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公民;其次,实现德育方法的实践转向,注重引导、平等对话、情感共鸣和道德体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最后形成有序的教育合力,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道德教育,完成德育功能普适性转向。 作为人的本性的需要是理解人的活动和人类历史的逻辑起点之一。社会是由人的需要而产生,人类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需要是人实践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分别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道德教育只有与人的需要相契合,方能提高德育吸引力和说服力。 马克思人学揭示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能够实现的科学理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该是道德教育在哲学层面上能够坚持且必须坚持的目的,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我们必须看到,实践中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导取向。由此,道德教育应该自觉地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的最高目的和终极归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 德育 人的本质 实践性 自由全面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内容概要4-6
- ABSTRACT6-10
- 一、引言10-15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0-12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12-13
- 1.3 研究方法13-15
- 二、人的社会性本质:德育的存在论之基15-22
- 2.1 “此在”的本质:个体人的社会性15-17
- 2.1.1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15-16
- 2.1.2 个体的自然性统一于人的社会性16-17
- 2.2 人的类本质:诸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统一17-18
- 2.3 人的本质:“生活世界”的回归18-20
- 2.4 人的社会性本质分析是德育的根本理论基础20-22
- 2.4.1 人学的存在论分析为德育的根本理论基础20
- 2.4.2 人之本质是德育的现实诉求20-22
- 三、人学的实践性之维:德育的方法论之本22-32
- 3.1 马克思关于人的实践的本质分析22-26
- 3.1.1 人在“实践之维”中存在23-24
- 3.1.2 人在“实践之维”中生成24-25
- 3.1.3 人是在“实践之维”中发展25-26
- 3.2 主体间性:当代德育的基点26-28
- 3.2.1 人学视阈下的主体间性26-27
- 3.2.2 主体间性活动:当代德育的本质27-28
- 3.3 当代德育的转向是人学实践性的本质要求28-32
- 3.3.1 德育与社会现实情境的契合29-30
- 3.3.2 德育方法的实践转向30-31
- 3.3.3 德育的功能普适性转向31-32
- 四、人的本性需要:德育的存在和发展的原始动力32-36
- 4.1 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分析32-33
- 4.1.1 需要即人的本性32
- 4.1.2 需要的基本特征32-33
- 4.2 需要是德育存在发展的原始动力33-34
- 4.2.1 物质需要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33-34
- 4.2.2 精神需要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直接动力34
- 4.3 当代德育与人的需要相契合34-36
- 4.3.1 正确引导和科学评价需34-35
- 4.3.2 重视物质需求,关心物质需要35
- 4.3.3 尊重精神需要,提升需求品位35-36
- 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德育的目的归宿36-44
- 5.1 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分析36-39
- 5.1.1 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36-37
- 5.1.2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37-38
- 5.1.3 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38-39
- 5.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39-41
- 5.3 人的全面发展是德育的价值旨归41-44
- 5.3.1 提高素质 服务建设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2
- 5.3.2 实现对人的潜在能力的开发成为德育的出发点42-43
- 5.3.3 促进生产关系优化与完善是德育的题中应有之意43
- 5.3.4 丰富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德育的不可或缺的内容43-44
- 结语44-46
- 参考文献46-49
- 在学研究成果49-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洪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方法论原则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毕红梅;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理论月刊;2001年10期
3 欧飞兵;;当代德育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检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01期
4 辛世俊;试论人的提升[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德育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