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机器应用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1-03-14 02:22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以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系统等高新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并且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和科学技术须臾不可分。这些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劳资雇佣形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者主体地位、加剧劳动者失业,弱化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等。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两次产业革命,作为先进科技和生产力集中体现的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呈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又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生活在十九世纪的马克思,敏锐地洞悉到了这一问题,他坚持唯物史观,既肯定机器和机器大工业对社会历史进步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又揭露了机器在资本主义应用中造成的种种矛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器及机器应用思想。马克思关于机器应用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机器。自...
【文章来源】: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期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2 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机器应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机器应用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2 马克思机器应用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
第三章 机器的特征及其应用
3.1 机器的基本特征
3.1.1 机器与手工工具的区别
3.1.2 机器的高级阶段:机器体系
3.2 机器的价值转移与其使用界限
3.2.1 机器与其价值转移
3.2.2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界限
第四章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社会影响
4.1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工人的影响
4.1.1 扩大资本的剥削对象、提高剥削程度
4.1.2 导致“工作日的延长”和“劳动的强化”,损害工人身心健康
4.1.3 加深了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
4.1.4 致使劳动者的科技活动依附于资本
4.1.5 将劳动者排挤出工厂,造成机器与工人的对立
4.2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社会发展的变革作用
4.2.1 机器生产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
4.2.2 机器生产带来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和工厂法的确立
4.3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所蕴含的解放力量
第五章 马克思机器应用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坚持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2 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5.3 规避技术应用的异化,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081326
【文章来源】: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期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2 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机器应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机器应用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2 马克思机器应用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
第三章 机器的特征及其应用
3.1 机器的基本特征
3.1.1 机器与手工工具的区别
3.1.2 机器的高级阶段:机器体系
3.2 机器的价值转移与其使用界限
3.2.1 机器与其价值转移
3.2.2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界限
第四章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社会影响
4.1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工人的影响
4.1.1 扩大资本的剥削对象、提高剥削程度
4.1.2 导致“工作日的延长”和“劳动的强化”,损害工人身心健康
4.1.3 加深了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
4.1.4 致使劳动者的科技活动依附于资本
4.1.5 将劳动者排挤出工厂,造成机器与工人的对立
4.2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社会发展的变革作用
4.2.1 机器生产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
4.2.2 机器生产带来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和工厂法的确立
4.3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所蕴含的解放力量
第五章 马克思机器应用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坚持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2 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5.3 规避技术应用的异化,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081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8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