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当代观照
发布时间:2021-03-14 18:40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之一。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但是精神生产这个范畴不是马克思首次提出并使用的,马克思以前的一些思想家就明确的提出并使用了这个概念,对精神生产这一范畴做了初步的研究和论述。马克思对精神生产这一范畴的认识,正是在对他们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的。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紧密结合当今我国建立以精神生产为带动力量的创新型国家体系的现实,从哲学的视角,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精神生产的本质含义、特征及其历史发展规律,在唯物史观、人类学和认识论角度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提炼,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生产的科学论述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具体的分析精神生产在当代社会中,对经济、政治、文化自身所起的作用,从而确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作用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研究精神生产及其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指导思想,建设一个坚持以精神生产为带动力量的创新型国家体系。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创立
第一节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深刻内涵
第一节 精神生产的实质
第二节 精神生产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精神生产的发展规律
第四节 精神生产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前景
第三章 精神生产与当代社会发展
第一节 精神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节 精神生产与社会政治发展
第三节 精神生产与人的现代化发展
第四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以精神生产为带动力量的创新型国家体系
一、落实制度和政策
二、观念创新
三、建设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四、建设合理的科教体制,推动科技知识创新
五、建设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六、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 李钟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04)
[2]社会生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有机统一[J]. 万宁.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3]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若干关系问题[J]. 周世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S1)
[4]对社会意识生产过程的两种理解[J]. 李建永. 兰州学刊. 2004(05)
[5]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 王多吉,严志亮.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
[6]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意义——回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J]. 赵志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7]论社会的精神生产[J]. 朱绍章.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3(06)
[8]精神生产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J]. 郭正红.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9]精神生产浅论[J]. 毛勒堂. 理论界. 2002(03)
[10]论精神产品的生产及其性质、功能[J]. 杨晓鸣. 浙江社会科学. 2001(05)
本文编号:3082738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创立
第一节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深刻内涵
第一节 精神生产的实质
第二节 精神生产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精神生产的发展规律
第四节 精神生产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前景
第三章 精神生产与当代社会发展
第一节 精神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节 精神生产与社会政治发展
第三节 精神生产与人的现代化发展
第四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以精神生产为带动力量的创新型国家体系
一、落实制度和政策
二、观念创新
三、建设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四、建设合理的科教体制,推动科技知识创新
五、建设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六、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 李钟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04)
[2]社会生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有机统一[J]. 万宁.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3]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若干关系问题[J]. 周世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S1)
[4]对社会意识生产过程的两种理解[J]. 李建永. 兰州学刊. 2004(05)
[5]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 王多吉,严志亮.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
[6]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意义——回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J]. 赵志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7]论社会的精神生产[J]. 朱绍章.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3(06)
[8]精神生产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J]. 郭正红.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9]精神生产浅论[J]. 毛勒堂. 理论界. 2002(03)
[10]论精神产品的生产及其性质、功能[J]. 杨晓鸣. 浙江社会科学. 2001(05)
本文编号:3082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82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