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切莉·巴雷特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8 17:54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我国妇女/性别研究及其实践一直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交汇发展的理论,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妇女/性别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核心人物米切莉·巴雷特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研究,以期为解答当代中国妇女/性别理论存在的诸多矛盾与犹疑困惑问题,推进我国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主体内容包括六章。其中第一章总体梳理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语境及发展轨迹。概言之,巴雷特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及后现代主义文化转向的时代背景下,在英国右翼保守主义复兴、第二、三波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辩证汲取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精华不断建构和发展而成的。第二章主要基于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的经济之维,对其再生产理论及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元素进行系统挖掘。巴雷特立足性别分工围绕女性受压迫问题形成的这种再生产理论... 

【文章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一)对巴雷特学术地位的简介
        (二)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解
        (三)对“巴雷特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解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存在的研究空间
    四、研究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二)文本研究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系统分析法
        (五)多学科研究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形成
        (一)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形成的社会环境
        (三)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形成的理论渊源
    二、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孕育时期
        (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时期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的成熟时期
    三、巴雷特作为女性主义理论家的身份定位
第二章 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经济之维:再生产理论
    一、巴雷特再生产理论的提出语境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性别分工
        (二)女性主义各流派对女性与再生产问题的论辩
    二、巴雷特再生产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评价
        (二)对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发展:性别化再生产
    三、对巴雷特再生产理论的评价
        (一)巴雷特再生产理论的贡献
        (二)巴雷特再生产理论的局限
第三章 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政治之维:女性身份认同理论
    一、巴雷特女性身份认同理论的提出语境
        (一)第二、三波女性主义运动中女性身份认同问题的凸显
        (二)关于女性能否单独成为一个阶级的论辩
    二、巴雷特女性身份认同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一)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剖析
        (二)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性别化发展:性别划分与阶级结构的调和
    三、对巴雷特女性身份认同理论的评价
        (一)巴雷特女性身份认同理论的贡献
        (二)巴雷特女性身份认同理论的局限
第四章 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文化之维:性别意识形态理论
    一、巴雷特性别意识形态理论的提出语境
        (一)后现代文化转向给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带来新的挑战
        (二)女性主义各流派对意识形态与女性受压迫问题的争论
    二、巴雷特性别意识形态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一)国家参与下的压迫妇女的性别意识形态
        (二)雇佣劳动制度下的传统性别分工的性别意识形态
        (三)“家户-家庭”系统下的意识形态
        (四)性别意识形态对于构建性别主体化的作用
    三、巴雷特性别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
        (一)家庭领域中的性别意识形态实践
        (二)媒介传播领域中的性别意识形态实践
        (三)学校教育领域中的性别意识形态实践
    四、对巴雷特性别意识形态理论的评价
        (一)巴雷特性别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
        (二)巴雷特性别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
第五章 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特质
    一、核心线索:阶级与性别相呼应
    二、致思理路: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二元性的辩证调和
    三、本质特征: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融合
    四、小结
第六章 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启示
    一、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发展
        (二)有助于推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论域的拓展
    二、巴雷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对探索新时代中国妇女全面发展途径的现实启示
        (一)有助于加强对妇女家庭地位及权益保障问题的关注
        (二)有助于树立科学辩证的性别身份认同观
        (三)有助于激发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088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88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b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