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现代性批判的先导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发布时间:2021-03-18 20:2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继承并扬弃了历史上已有的、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在对现实经济领域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思想,实现了异化概念由政治和哲学领域向现实经济领域的转向。马克思在异化劳动思想中,从人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质出发,通过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本质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的异己化存在。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不同,马克思所谓异化劳动的主体由绝对精神或自然的人转向现实的、具体的人。马克思试图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中寻找人走向自我异化的原因。虽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因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还有不成熟之处,但毕竟揭示了生产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隐含了唯物史观的天才萌芽,同时在对人的本质及社会历史观的认识方面亦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与传统社会模式有着重大区别。它以启蒙精神所确立的理性作为自己的核心,表征为一个不断使自然界去魅化和生活世界世俗化的过程。从历史上看,现代化的发生同资本主义的起源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都是高扬人的主体性及其理性,都表现...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承前启后
    (一) 前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概述
        1. 异化概念的原初含义
        2. 异化概念的社会政治内涵
        3. 异化概念的哲学内涵及其演进
    (二)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提出
        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马克思的有关论述
        2.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具体内涵
    (三)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于思想史资源的扬弃
        1.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与社会契约论异化思想的不同
        2. 马克思对黑格尔异化思想的吸收和超越
        3.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吸收和超越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批判意蕴
    (一) “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统一性
        1. “现代化”资本主义”在内在精神上的统一
        2. “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核心精神的内在分裂和消极后果
        3. 理性工具化的具体表征及其对现代人的存在状态的影响
    (二)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现代批判意蕴
        1. 从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看现代社会物化现象的实质
        2. 物化现象的根本特征及其与异化劳动的相通之处
    (三)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人”的现代命运的揭示
        1.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现代人的主体性丧失的批判
        2.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对现代人的个体自由丧失的批判
    (四) 从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看现代社会中价值世界的消逝与失落
        1. 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潜越及其对价值世界的解构
        2. 现代社会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及其对传统价值意义世界的消解
        3. 现代社会文化工业的兴起及其对传统价值世界的影响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内在联系及其超越性
    (一)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与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异同
        1. 社会批判理论与异化劳动思想在产生背景及其性质方面的相似之处
        2. 异化劳动思想与社会批判理论所针对的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3. 异化劳动思想与社会批判理论中人本主义精神的不同走向
        4. 社会批判理论与异化劳动思想在入场方式及具体问题阐释上的不同
    (二) 异化劳动思想相对于社会批判理论的优越之处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逻辑辨析[J]. 姜喜咏.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2]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之比较[J]. 陈志刚.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2)
[3]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 侯才.  哲学研究. 2001(10)
[4]马克思哲学与人学的内在关联——兼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时代价值[J]. 邹诗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01(02)
[5]论海德格尔对现代科技的沉思[J]. 张贤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1(01)
[6]现代性与社会批判理论[J]. 傅永军.  文史哲. 2000(05)
[7]缺席与召唤——对海德格尔现代技术之问的一种解读[J]. 戴月华.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2000(04)
[8]反思现代性——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论启蒙[J]. 傅永军.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9]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述评[J]. 薛民,方晶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10]“现代化”观念与西方文化传统[J]. 何中华.  学习与探索. 1996(01)



本文编号:3088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088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b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