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施密特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解读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发布时间:2021-03-29 08:41
  本文以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为依据,既阐述了施密特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及理解,又对施密特的批判进行了反思。本文首先对施密特关于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解和分析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这部分思想也是施密特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的理论依据。在施密特看来,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非本体论”特征。二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其次,本文着重分析了施密特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的批判,包括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列宁的反映论的批判。第三,本文在对施密特的相关思想进行分析和总结后,对其思想中存在的正确的和错误的地方分别给予了分析和反思,以求更准确的把握施密特的思想本身,并不断达到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目的。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施密特思想及其理论的延续性和理论价值也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和阐述。本文认为,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施密特的确发现了一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属于马克思的思想,特别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问题的认识上,具有比那些自诩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家们更接近马克思本人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施密特对马克思唯物主义...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2、文献综述
    3、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施密特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的理论依据——施密特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解
    (一)、马克思唯物主义的非本体论特征
        1、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比较
        2、马克思唯物主义的非本体论属性
        3、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残余——物质变换概念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社会历史性”
        1、承认外部自然的优先地位
        2、自然和社会的双重中介
        3、实践是自然和社会统一的中介
二、施密特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评价——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和列宁反映论的批判
    (一)、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评价
        1、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部分内容的肯定
        2、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和否定
    (二)、施密特对列宁的“反映论”的评价
        1、对列宁基本思想的肯定
        2、对列宁反映论的批判
三、反思施密特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一)、反思施密特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解
        1、反思施密特关于唯物主义非本体的思想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立场
            (2) 施密特关于“非本体论”思想分析中的合理性
            (3) 施密特关于“非本体论”思想分析存在的问题
        2、反思施密特关于马克思自然观的“社会历史性”的分析
            (1) 施密特对马克思自然观“社会历史性”的分析中的合理性因素
            (2) 施密特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社会历史性”的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二)、反思施密特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和列宁思想的批判
        1、反思施密特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
            (1)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自然观的一致性
            (2) 施密特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上存在的问题
        2、反思施密特对列宁“反映论”的批判
            (1) 列宁的反映论与马克思的认识论并不是对立的
            (2) 施密特对列宁反映论的批判上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恩格斯“末世”论探析——《自然辩证法》中的“终极关怀”[J]. 朱学恩.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01)
[2]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社会价值关系的探究[J]. 王卫华.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解放的进程——基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新思考[J]. 刘同舫,黄漫.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4]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J]. 王国成.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9(04)
[5]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 邓喜道,文九.  学术研究. 2009(11)
[6]恩格斯自然观中的可持续发展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 高立伟,罗芳.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7]马克思的自然概念[J]. 杨杰.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9)
[8]论马克思对哲学唯物主义传统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兼论施米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J]. 刘维春,刘怀玉.  教学与研究. 2009(03)
[9]自然与社会的博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之合法性分析[J]. 刘国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01)
[10]论施密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J]. 张翠.  理论与现代化. 2008(04)



本文编号:3107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07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5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