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市场经济价值
发布时间:2021-03-29 02:4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总结和批判前人的市民社会理论基础上得出的系统理论。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对应物,看作是置于个人和国家之间、对私人利益和普遍利益起调和作用的“中介体”。具体来说,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其产生条件,而完善的市场经济又呼唤规范的市民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自由活动空间和自由流动资源的出现使中国具备了建构本国市民社会的一系列可能性条件,我国应从其所处的具体现状与国情特点出发,汲取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精华,寻求区别于传统国家意义上的相对自治的“市民社会”,通过这种系统的理论用以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理论。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本文在结合我国现有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详细阐述与分析旨在探索其对中国现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文章来源】:沈阳理工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1.2.2 国内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本文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渊源、形成与发展
2.1 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渊源
2.1.1 古典市民社会思想概述
2.1.2 中世纪欧洲的市民社会思想
2.1.3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2.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创立
2.2.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萌芽
2.2.2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
2.2.3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
2.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2.3.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深入研究
2.3.2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
2.3.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结论
第3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3.1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产生的基础
3.1.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基础
3.1.2 中国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的分化
3.1.3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
3.2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产生
3.2.1 中国市民社会产生的历史渊源
3.2.2 对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的现实分析
3.2.3 中国建构市民社会的困境
3.3 构建中国市民社会
3.3.1 中西方市民社会的比较
3.3.2 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
3.3.3 中国市民社会的特点
第4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作用
4.1 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4.1.1 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
4.1.2 市民社会产生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
4.1.3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否必然带来完善的市民社会
4.2 如何完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
4.2.1 借鉴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
4.2.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中国化
4.2.3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4.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意义
4.3.1 具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市场契约环境的作用
4.3.2 具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经济主体的作用
4.3.3 具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的作用
4.3.4 具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社会推动力量的作用
4.3.5 具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方面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J]. 张华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2]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的基本特色[J]. 王俊拴. 政治学研究. 2002(02)
[3]自觉理性主体与新经济体制选择[J]. 袁祖社.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7(04)
本文编号:3106743
【文章来源】:沈阳理工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1.2.2 国内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本文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渊源、形成与发展
2.1 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渊源
2.1.1 古典市民社会思想概述
2.1.2 中世纪欧洲的市民社会思想
2.1.3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2.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创立
2.2.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萌芽
2.2.2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
2.2.3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继承
2.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2.3.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深入研究
2.3.2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
2.3.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结论
第3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3.1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产生的基础
3.1.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基础
3.1.2 中国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的分化
3.1.3 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
3.2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产生
3.2.1 中国市民社会产生的历史渊源
3.2.2 对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的现实分析
3.2.3 中国建构市民社会的困境
3.3 构建中国市民社会
3.3.1 中西方市民社会的比较
3.3.2 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
3.3.3 中国市民社会的特点
第4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作用
4.1 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4.1.1 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
4.1.2 市民社会产生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
4.1.3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否必然带来完善的市民社会
4.2 如何完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
4.2.1 借鉴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
4.2.2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中国化
4.2.3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4.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中国市场经济的意义
4.3.1 具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市场契约环境的作用
4.3.2 具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经济主体的作用
4.3.3 具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的作用
4.3.4 具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社会推动力量的作用
4.3.5 具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方面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J]. 张华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2]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的基本特色[J]. 王俊拴. 政治学研究. 2002(02)
[3]自觉理性主体与新经济体制选择[J]. 袁祖社.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7(04)
本文编号:3106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06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