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1-03-31 04:5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要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不能单独以孤立的个人为立足点,而是要以自由人之间建立起的社会关系为前提,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正包含着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回答。同时,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也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发展等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也与极端的个人主义导致共同体弱化的情境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性也就慢慢凸显出来了。本文主要把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变化与社会形态的更迭结合起来,在共同体的演变过程中,看到了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变化,并从中发掘理论价值来为中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与帮助。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在吸收前人思想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主要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卢梭以及黑格尔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最高的目的是善,认为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中产阶级执政,财产的私有和公有应共同存在于城邦中;黑格尔认为在普遍性的控制之下,个人和他人的生活、欲望、利益和权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相互依赖彼此依存的环境和制度中,才能保障他们...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论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共同体
    (二) 卢梭基于“公意”而形成的契约共同体
    (三) 黑格尔的伦理共同体
二、自然的共同体
    (一) 自然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1、血缘、地缘特征
        2、生产力水平低下
        3、人的依赖性
    (二) 自然共同体的典型形态
        1、亚细亚的共同体
        2、古典古代的共同体
        3、日耳曼共同体
    (三) 个体的弱化、共同体的强化
三、虚幻的共同体
    (一) 关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虚幻共同体的理论表述
        1、马克思早期的理性主义国家观
        2、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
        3、马克思对虚幻共同体思想的最终指认
    (二) 虚幻共同体的特征
        1、物的依赖性与人的异化
        2、人的生活与自由的虚幻性
        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三) 个体的强化,共同体的弱化
四、真正的共同体
    (一) 马克思对“真正共同体”内涵的理解
    (二) 真正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1、私有制的废除
        2 、阶级斗争和国家的消亡
    (三) 真正共同体的价值旨趣
    (四) “个体”与“共同体”两者关系实现统一
五、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 有利于人们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实现自由与发展
    (二) 对当代社会个体与共同体的相处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价值抉择——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立场[J]. 徐宁.  学习论坛. 2018(09)
[2]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J]. 陈鑫.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8(03)
[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 陈鑫.  学术探索. 2018(05)
[4]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要义与中国语境[J]. 臧峰宇.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8(01)
[5]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视阈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方位[J]. 陈鑫.  理论月刊. 2017(10)
[6]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J]. 邵发军.  社会主义研究. 2016(05)
[7]走向“真正的共同体”:唯物史观的致思理路[J]. 康渝生,胡寅寅.  理论探讨. 2015(04)
[8]“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J]. 贺来.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6)
[9]共同体与个体:马克思观察人类历史的一对重要范畴[J]. 李永杰.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4(05)
[10]马克思“虚幻”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的国家治理研究[J]. 邵发军.  社会主义研究. 2014(04)



本文编号:3110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10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f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