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1-04-01 20:12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人进行交往的历史,交往与人及其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具有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密切联系。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探讨和研究。第一,从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历史渊源着手,主要阐述了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拉克里特的交往思想和这一时期主要的交往规范、交往形式,以及近代西方社会包括洛克、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交往思想。第二,论述了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交往思想,最终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原理>一书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的交往思想。第三,论述了马克思交往思想在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就新时期交往类型及其内容的发展做了简单的论述。最后总结阐述了交往在现时代对人类本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宁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历史来源
1.1 古希腊时期的交往思想
1.1.1 柏拉图:法律和契约是交往的基本规范
1.1.2 亚里士多德:正义和善德是交往的目的
1.1.3 赫拉克里特:战争——另类的交往
1.1.4 奥林匹克——精神文化交往的象征
1.2 近代西方的交往思想
1.2.1 十六至十八世纪英国的交往思想
1.2.2 十八世纪法国的交往思想
1.2.3 十八至十九世纪德国的交往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形成
2.1 马克思交往思想的萌芽
2.1.1 交往的首次提出
2.1.2 交往与异化劳动
2.2 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形成
2.2.1 交往的涵义
2.2.2 世界交往与世界历史
2.2.3 交往与共产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交往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3.1 马克思交往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3.1.1 毛泽东时期的交往思想
3.1.2 邓小平时期的交往思想
3.1.3 第三代领导时期的交往思想
3.2 新时期交往类型的发展
3.2.1 物质交往的发展
3.2.2 精神交往的发展
3.2.3 政治交往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J]. 李明华. 学术研究. 2004(11)
[2]2003年第4期有奖征答答案[J]. 棋艺. 2003(06)
[3]生产、交往与人的发展[J]. 郑召利,杨林林. 教学与研究. 2003(01)
[4]社会交往理论初探之果[J]. 胡利国. 前线. 2002(11)
[5]2002年第2期读者喜欢的作品幸运读者[J]. 农家顾问. 2002(05)
[6]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万光侠. 江西社会科学. 2000(04)
[7]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 范进. 社会科学战线. 1994(06)
本文编号:3113905
【文章来源】:宁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历史来源
1.1 古希腊时期的交往思想
1.1.1 柏拉图:法律和契约是交往的基本规范
1.1.2 亚里士多德:正义和善德是交往的目的
1.1.3 赫拉克里特:战争——另类的交往
1.1.4 奥林匹克——精神文化交往的象征
1.2 近代西方的交往思想
1.2.1 十六至十八世纪英国的交往思想
1.2.2 十八世纪法国的交往思想
1.2.3 十八至十九世纪德国的交往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形成
2.1 马克思交往思想的萌芽
2.1.1 交往的首次提出
2.1.2 交往与异化劳动
2.2 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形成
2.2.1 交往的涵义
2.2.2 世界交往与世界历史
2.2.3 交往与共产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交往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3.1 马克思交往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3.1.1 毛泽东时期的交往思想
3.1.2 邓小平时期的交往思想
3.1.3 第三代领导时期的交往思想
3.2 新时期交往类型的发展
3.2.1 物质交往的发展
3.2.2 精神交往的发展
3.2.3 政治交往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J]. 李明华. 学术研究. 2004(11)
[2]2003年第4期有奖征答答案[J]. 棋艺. 2003(06)
[3]生产、交往与人的发展[J]. 郑召利,杨林林. 教学与研究. 2003(01)
[4]社会交往理论初探之果[J]. 胡利国. 前线. 2002(11)
[5]2002年第2期读者喜欢的作品幸运读者[J]. 农家顾问. 2002(05)
[6]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万光侠. 江西社会科学. 2000(04)
[7]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 范进. 社会科学战线. 1994(06)
本文编号:3113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13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