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费尔巴哈”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1-04-18 11:39
在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变化过程中,作为从黑格尔哲学转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费尔巴哈无疑是一个对恩格斯和马克思有着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他对恩格斯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在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恩格斯从黑格尔哲学中摆脱出来,抛弃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摆脱了物质利益与精神原则的关系问题所带来的苦恼,从一名客观唯心的黑格尔主义者转变成为一名“费尔巴哈派”成员,迷恋、崇拜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这种迷恋与崇拜主要表现在与马克思共著的《神圣家族》之中;第二个时期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为了继续批判、清算以前的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哲学信仰,以便阐发新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秉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思想,共同创作了反映自己哲学思想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以及其他的黑格尔哲学之后的哲学信仰,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个时期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方面为了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另一方面为了当时斗争的需要,再一次以专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的现状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一、“摧毁了概念的辩证法”的费尔巴哈
(一) 初次进入恩格斯视野中的费尔巴哈——黑格尔主义哲学“最年轻的继承人”
(二) 再次进入恩格斯视野中的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
(三)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哲学性质
二、直观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
(一) 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
(二) 全面制定、阐述唯物史观
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
(一) 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的背景
(二) 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的批判
四、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及评价
(一)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理解的变化
(二)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两种理解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三) 正确看待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两种理解的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批判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J]. 刘维兰,张蔚玲.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04)
[2]如何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差异中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从一个附加标题说起[J]. 魏小萍. 哲学动态. 2009(03)
[3]关于唯物史观理论的再认识——根据对《德意志意识形态》(MEGA2试行版)的重新解读[J]. 魏小萍. 哲学研究. 2009(03)
[4]实践论和辩证法的分离与统一[J]. 萧诗美. 哲学研究. 2009(01)
[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解读——马克思原始稿与恩格斯修订稿的比较研究[J]. 王东,郭丽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06)
[6]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地——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读笔记[J]. 王金福. 高校理论战线. 2007(01)
[7]恩格斯早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意义[J]. 王培通.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8]在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再论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J]. 万丙策. 求索. 2006(02)
[9]“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恩格斯对马克思”——在东京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国际研讨班上的演讲[J]. 特瑞尔·卡弗,张亮. 江海学刊. 2006(01)
[10]关于恩格斯与马克思关系的几点意见[J]. 王金福. 山东社会科学. 2005(09)
本文编号:3145409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的现状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一、“摧毁了概念的辩证法”的费尔巴哈
(一) 初次进入恩格斯视野中的费尔巴哈——黑格尔主义哲学“最年轻的继承人”
(二) 再次进入恩格斯视野中的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
(三)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哲学性质
二、直观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
(一) 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
(二) 全面制定、阐述唯物史观
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
(一) 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的背景
(二) 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的批判
四、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及评价
(一)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理解的变化
(二)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两种理解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三) 正确看待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两种理解的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批判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J]. 刘维兰,张蔚玲.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04)
[2]如何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差异中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从一个附加标题说起[J]. 魏小萍. 哲学动态. 2009(03)
[3]关于唯物史观理论的再认识——根据对《德意志意识形态》(MEGA2试行版)的重新解读[J]. 魏小萍. 哲学研究. 2009(03)
[4]实践论和辩证法的分离与统一[J]. 萧诗美. 哲学研究. 2009(01)
[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解读——马克思原始稿与恩格斯修订稿的比较研究[J]. 王东,郭丽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06)
[6]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地——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读笔记[J]. 王金福. 高校理论战线. 2007(01)
[7]恩格斯早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意义[J]. 王培通.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8]在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再论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J]. 万丙策. 求索. 2006(02)
[9]“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恩格斯对马克思”——在东京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国际研讨班上的演讲[J]. 特瑞尔·卡弗,张亮. 江海学刊. 2006(01)
[10]关于恩格斯与马克思关系的几点意见[J]. 王金福. 山东社会科学. 2005(09)
本文编号:3145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45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