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源”和“流”
发布时间:2021-04-23 12:43
新世纪初,中国先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世界的全新理念。“和谐”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西方哲学思想中对“和谐”的思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总体性特点又使得“和”的观念更是居于中心地位。“两个和谐”理念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批判和继承了人类既有的和谐思想,发掘出东西方和谐思想所具有的共性,并把这一“共性”同当代中国的“个性”以及国际形势的现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共性”与“个性”、内政与外交的完美统一。“两个和谐”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现实根源,具体而言是对当代中国所处的国际大背景和基本国情的积极反应,体现了我党一贯所具有的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从本质上来说,建设“两个和谐”问题的哲学根源在于树立全新的矛盾观,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思想与辩证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要建设的“两个和谐”是世界格局和中国社会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分化组合、重组变革进程中的和谐,它来源于已有的和谐思想又是对这些思想的超越,是一种“动态和谐”和“异质和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全新的使命认真耙梳我们对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已有认识...
【文章来源】:江苏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的缘起
2、研究的现状
2.1 对历史上和谐思想的发掘和研究
2.2 对“两个和谐”涵义的探讨
2.3 对实现途径的研究
3、研究的方法
4、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一、“两个和谐”理论的提出及现实根源
二、“两个和谐”思想的历史文化溯源
1、西方文化中的和谐观念
2、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和谐的思想
三、“两个和谐”理念的哲学解读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新解
2、和谐哲学——“两个和谐”的主要理论依据
3、“静态和谐”与“动态和谐”
4、“同质和谐”与“异质和谐”
四、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及其当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和谐观是科学的和谐观
2、“和谐”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3、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延伸
五、中国共产党“两个和谐”理念的演进脉络
1、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两个和谐”理念的萌芽
2、和平与发展——全面奠定“两个和谐”的基础
2.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2 稳定压倒一切
2.3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4 维护世界和平
3、“和而不同”——“两个和谐”理念的初步深化
4、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两个和谐理念的成熟
六、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J]. 马巍,李兴刚. 思想战线. 2007(01)
[2]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J]. 陈须隆. 中国社会导刊. 2006(24)
[3]全球化与和谐世界[J]. 樊体宁.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06)
[4]“全球化与和谐世界”高层论坛综述[J]. 邱芝,耿喜梅. 现代国际关系. 2006(11)
[5]“和谐世界”: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发展[J]. 李景治. 科学社会主义. 2006(05)
[6]中华文明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作用[J]. 胡尊东. 理论观察. 2006(05)
[7]和谐社会研究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J]. 马俊峰. 哲学动态. 2006(06)
[8]论邓小平的和谐社会思想[J]. 张丽璇. 江汉论坛. 2005(08)
[9]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J]. 曾令超. 教学与研究. 2005(08)
[10]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J]. 陈战国. 北京社会科学. 2005(03)
本文编号:3155351
【文章来源】:江苏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的缘起
2、研究的现状
2.1 对历史上和谐思想的发掘和研究
2.2 对“两个和谐”涵义的探讨
2.3 对实现途径的研究
3、研究的方法
4、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一、“两个和谐”理论的提出及现实根源
二、“两个和谐”思想的历史文化溯源
1、西方文化中的和谐观念
2、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和谐的思想
三、“两个和谐”理念的哲学解读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新解
2、和谐哲学——“两个和谐”的主要理论依据
3、“静态和谐”与“动态和谐”
4、“同质和谐”与“异质和谐”
四、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及其当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和谐观是科学的和谐观
2、“和谐”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3、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延伸
五、中国共产党“两个和谐”理念的演进脉络
1、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两个和谐”理念的萌芽
2、和平与发展——全面奠定“两个和谐”的基础
2.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2 稳定压倒一切
2.3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4 维护世界和平
3、“和而不同”——“两个和谐”理念的初步深化
4、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两个和谐理念的成熟
六、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J]. 马巍,李兴刚. 思想战线. 2007(01)
[2]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J]. 陈须隆. 中国社会导刊. 2006(24)
[3]全球化与和谐世界[J]. 樊体宁.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06)
[4]“全球化与和谐世界”高层论坛综述[J]. 邱芝,耿喜梅. 现代国际关系. 2006(11)
[5]“和谐世界”: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发展[J]. 李景治. 科学社会主义. 2006(05)
[6]中华文明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作用[J]. 胡尊东. 理论观察. 2006(05)
[7]和谐社会研究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J]. 马俊峰. 哲学动态. 2006(06)
[8]论邓小平的和谐社会思想[J]. 张丽璇. 江汉论坛. 2005(08)
[9]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J]. 曾令超. 教学与研究. 2005(08)
[10]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J]. 陈战国. 北京社会科学. 2005(03)
本文编号:3155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5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