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1-06-06 16:46
  在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他开创了以经济特性把握市民社会的传统,并科学地阐明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市民社会理论在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看作“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开始对市民社会展开了讨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所带来的社会转型。尽管如此,当前我们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我们忽视了其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因此,本文试图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系统地论述,并进一步挖掘其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阐述了马克思之前的古典市民社会、近代市民社会和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其中,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有着重大的影响,它构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接下来,本文开始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马克思在继承了黑格尔市民社会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批判并超越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正确地阐述了市民社会... 

【文章来源】: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 古典市民社会
    (二) 近代市民社会
    (三)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
        1. 作为“需要的体系”的市民社会
        2. 市民社会的两个基本原则
        3. 国家高于市民社会
        4. 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评价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1.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和超越
        2. 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概念
    (二)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特征
        1. 市民社会中的经济关系领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 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相互关系来把握市民社会的发展规律
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比较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相同之处
        1. 研究市民社会的客观历史前提相同
        2. 分析和研究市民社会理论所运用的方法论相同
    (二)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不同之处
        1. 在市民社会本质理解上的区别
        2. 在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解上的区别
四、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意义
    (一) 历史意义
        1. 找到了理解市民社会的钥匙
        2. 阐述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真实关系
        3. 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发展规律
        4. 提供了唯物史观创立的条件
    (二) 现实意义
        1.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产生提供理论支撑
        2. 为实现我国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供理论指导
        3. 为我国社会自治能力的提高方式提供路径
        4. 为科学地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提供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 胡正昌,谢美航.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1)
[2]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 李钢.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
[3]马克思市民社会与国家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栾亚丽,宋严.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6(01)
[4]试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J]. 李婷.  社科纵横. 2004(05)
[5]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之诠释[J]. 陈爱萍,丁赞超.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6]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J]. 肖富群,李广义.  广西社会科学. 2002(05)
[7]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J]. 逄爱梅,章仁彪.  江淮论坛. 2002(05)
[8]马克思的批判市民社会理论[J]. 周俊.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1(04)
[9]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J]. 陈晏清,王新生.  天津社会科学. 2001(04)
[10]“市民社会”的历史考察[J]. 肖岁寒.  天津社会科学. 1999(03)



本文编号:3214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14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d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