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态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历史变迁轨迹

发布时间:2021-06-08 09:31
  生态学是研究动植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属于生物学的分支。由于其多学科性特征,它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20世纪中期,生态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始被应用到政治学研究中。将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运用于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开始于美国哈佛大学的J·高斯,高斯在1936年发表了《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提出了行政惯例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在1947年又发表了《政府生态学》,强调了外部生态因素对环境管理的重要性。而对这一理论做出重要发展的是F.W.雷格斯,其1961年的代表作《行政生态学》分析研究了美国、泰国、菲律宾等国社会经济结构及文化历史与公共行政的相互影响。该书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雷格斯认为,了解行政行为必须超出行政系统本身,从社会背景中去了解行政与外部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此外还有美国著名行政学家,行政生态学、比较行政学和发展行政学的创始人里格斯,他在1957年发表了《比较公共行政的模式》,在1961年发表了《公共行政生态学》,从比较的角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行政问题,从而创立了以生态学方法研究行政管理的新的行政理论体系,使行政生态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在...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内涵和政治生态研究视角的引入
    1.1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内涵
        1.1.1 政党与执政党
        1.1.2 执政基础的内涵
    1.2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1.2.1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1.2.2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1.2.3 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关系
    1.3 政治生态学的理论方法
        1.3.1 政治生态:理论简述
        1.3.2 政治生态:在政治学上的界定
    1.4 政治生态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两种基本分析模式
        1.4.1 适用性分析——探求分析的可行性
        1.4.2 范式分析——探求分析的有效性
第2章 政治生态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变迁的历史轨迹
    2.1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选择与设计——宝贵历史经验的传承
    2.2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发展与嬗变
        2.2.1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从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2.2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曲折发展时期(从1957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
        2.2.3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稳步发展和逐步完善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2.3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历经50年发展的历史启示
第3章 政治生态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基本构成因素的变动考察
    3.1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多元化现状
        3.1.1 政治生态变迁背景下的基础阶层: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本力量
        3.1.2 政治生态变迁背景下的复新阶层:当代中国极具活力的社会力量
        3.1.3 政治生态变迁背景下的边缘阶层:当代中国社会过渡性和交叉性的阶层
    3.2 新社会阶层的角色定位与政治参与
        3.2.1 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新社会阶层
        3.2.2 新社会阶层中先进分子入党的政治意义和理论突破
    3.3 拓展中的政治群体
        3.3.1 关注非党群众和青年群众的利益与政治诉求
        3.3.2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完善多党合作制度
第4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政治生态环境分析
    4.1 国际政治生态环境分析
        4.1.1 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涌动和冲击
        4.1.2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和挑战
        4.1.3 冷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变化
        4.1.4 苏共等老牌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
        4.1.5 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4.2 国内政治生态环境分析
        4.2.1 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是把双刃剑
        4.2.2 政党治理与民主参与的利益博弈
        4.2.3 权威流失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离心倾向
        4.2.4 阶层分化加剧引发执政资源弥散性扩大
        4.2.5 官僚主义腐败现象蔓延影响政党权威
第5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拓展与创新的对策分析
    5.1 主导意识形态创新与两大基本认同——以价值体系现代化推动领导方式的现代化
        5.1.1 意识形态创新与党的执政合法性认同
        5.1.2 意识形态创新与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强化
    5.2 社会利益整合途径与合法性关系的再议——以领导方式的现代化引导执政体制的现代化
        5.2.1 利益整合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5.2.2 利益整合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
        5.2.3 利益整合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立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社会条件
    5.3 强化执政意识为最终目标——以执政体制的现代化巩固执政基础,提升执政艺术
        5.3.1 增强全党牢牢掌握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权的观念
        5.3.2 增强全党依靠促进社会发展和赢得群众拥护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观念
        5.3.3 增强全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忧患意识
        5.3.4 增强全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胜信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项目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J]. 蒋舟俊.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6)
[2]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拓展[J]. 丁俊萍,宋俭.  政治学研究. 2004(04)
[3]中国政治语境下的政党概念[J]. 金安平.  政治学研究. 2004(04)
[4]社会生态学的环境哲学理念及其启示[J]. 王正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5]农民工加入工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J]. 刑古城.  学习论坛. 2004(02)
[6]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成立暨多党合作与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J]. 朱世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01)
[7]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发展[J]. 郑永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8]政党文化探析[J]. 赵理富.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2(05)
[9]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J]. 陈小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
[10]苏联:必然倾倒的大厦[J]. 利加乔夫,钱乃成.  当代世界. 2001(08)



本文编号:3218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18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7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