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思想

发布时间:2021-06-23 08:45
  异化问题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倍受瞩目,并颇有争议,尤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些人借口马克思恩格斯在异化概念使用上的审慎态度而主张无异化思想,另一些人则没有看到马克思在异化思想上的内在关联性,从而提出断裂论的主张。异化无疑始终是马克思对社会现实的描述以及批判现实的价值立场明确而有力的表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较少的异化词汇阐述着最明确的异化思想。 异化是社会现象而非自然现象,是在经验条件中现实个人的现实社会本质的表现。经验现实是已往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社会领域的现实“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和谐,而是对立、差别、非同一的异己性存在,一种外在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任何异化都是客体对主体的异化,因此,马克思恩格斯首先确立起历史的真正起点——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就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现实的个人,而非人们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人,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人就是“人的历史”创造的“历史的人”。 人是在实践中生成的,而实践在历史的实际进程中具体化为生产与交往。生产和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异化的界定
    (一) 异化的内涵
    (二) 驳“无异化论”
二、异化的主体
    (一) 有生命的个人存在
    (二) 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三) 发展过程中的人
三、异化的缘起
    (一) 实践的总体性理解
    (二) 劳动(生产)
    (三) 交往
    (四) 不是小结的小结
四、异化的表现
    (一) 个人的畸形发展
    (二) 人与人的关系
    (三)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五、异化的扬弃
    (一) 扬弃异化的前提
    (二) 扬弃异化的途径
    (三) 扬弃异化的前景
六、理论指认
    (一) 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二) 驳“断裂论”
    (三) 强哲学话语与弱经济的论证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新释: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相互转换[J]. 商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2]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J]. 俞吾金.  中国社会科学. 2003(02)
[3]从源头上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 梁树发.  浙江学刊. 2003(01)
[4]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J]. 姜涌.  山东社会科学. 2001(06)
[5]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 侯才.  哲学研究. 2001(10)
[6]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思考[J]. 鲁鹏.  文史哲. 2000(01)
[7]人的历史发展的双重审视──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J]. 何中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
[8]自然与文化[J]. 夏甄陶.  中国社会科学. 1999(05)
[9]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异化问题[J]. 王金福.  江苏社会科学. 1999(02)
[10]从分工到现实的世界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J]. 张一兵.  江苏社会科学. 1998(06)



本文编号:3244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44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d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