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人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1-06-23 19:57
交往是人展现其本质的社会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交往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人们在交往前提下,协同合作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以群体的力量获得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客观上要求人们之间进行交往,单个人的力量无法在强大的自然界中立足,人要生存,就必须通过互相合作而实现。交往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自人之成为人之日起,就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连,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落脚点。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的交往观和人的发展观,立足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对马克思理论交往视域下人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了马克思对交往理论的基本阐释。阐释了交往的基本概念,分析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最后总结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性、互主体性、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全面阐述了交往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揭示了交往是现实的人的存在前提,交往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方式以及交往的普遍发展是造就...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缘由
2、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
1.1 交往概念的考察
1.2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
1.3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人的发展
2.1 交往是现实的人的存在前提
2.2 交往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方式
2.3 交往的普遍发展是造就共产主义新人的途径
第三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研究人的发展的当代意义
3.1 有助于人们有效的应对信息化浪潮
3.2 有助于坚定改革开放的立场
3.3 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特征的若干思考[J]. 潘宁. 社会科学家. 2009(10)
[2]马克思晚年的交往主体与交往形态思想[J]. 李百玲.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3]劳动和语言的交往学解读——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的交往观[J]. 李百玲. 社科纵横. 2009(04)
[4]论列宁早期有关世界市场的经济全球化思想[J]. 张晓忠. 商业研究. 2009(03)
[5]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交往与人的发展[J]. 杨鲜兰.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05)
[6]从全球化维度对马克思“交往”与“人的发展”观的解读[J]. 崔永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7]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探析[J]. 潘宁.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8]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深入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发的唯物史观[J]. 叶汝贤. 哲学研究. 2008(02)
[9]论交往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内在张力[J]. 范宝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1)
[10]马克思交往观视角上人的三重本质探究[J]. 刘明合. 理论探讨. 2007(06)
硕士论文
[1]全球化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D]. 许敬辉.河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45562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缘由
2、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
1.1 交往概念的考察
1.2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
1.3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人的发展
2.1 交往是现实的人的存在前提
2.2 交往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方式
2.3 交往的普遍发展是造就共产主义新人的途径
第三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研究人的发展的当代意义
3.1 有助于人们有效的应对信息化浪潮
3.2 有助于坚定改革开放的立场
3.3 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特征的若干思考[J]. 潘宁. 社会科学家. 2009(10)
[2]马克思晚年的交往主体与交往形态思想[J]. 李百玲.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3]劳动和语言的交往学解读——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的交往观[J]. 李百玲. 社科纵横. 2009(04)
[4]论列宁早期有关世界市场的经济全球化思想[J]. 张晓忠. 商业研究. 2009(03)
[5]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交往与人的发展[J]. 杨鲜兰.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05)
[6]从全球化维度对马克思“交往”与“人的发展”观的解读[J]. 崔永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7]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探析[J]. 潘宁.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8]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深入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发的唯物史观[J]. 叶汝贤. 哲学研究. 2008(02)
[9]论交往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内在张力[J]. 范宝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1)
[10]马克思交往观视角上人的三重本质探究[J]. 刘明合. 理论探讨. 2007(06)
硕士论文
[1]全球化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D]. 许敬辉.河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45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45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