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本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观是这一历史过程中的最新理论成果。继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后,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列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当前以至未来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联,探寻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从理论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实质在于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当代理论创新成果,因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紧贴中国实际的理论品格,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发展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内容的极大丰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深刻诠释,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化和拓展。从实践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深刻地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指引我们更快地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 历史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11-13
- 1.1.1 选题的目的11-12
- 1.1.2 选题的意义12-13
- 1.2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5-17
- 1.3.1 研究思路15-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17-19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简述19-37
- 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19-26
- 2.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由来19-21
- 2.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1-23
- 2.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23-26
- 2.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及精神实质26-31
- 2.2.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阐述27-30
- 2.2.2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分析30-31
- 2.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31-37
- 2.3.1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坚持与发展31-32
- 2.3.2 科学发展观是对西方国家发展观念的借鉴与提升32-34
- 2.3.3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创新34-35
- 2.3.4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凝练与升华35-37
- 第3章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37-50
- 3.1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37-44
- 3.1.1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产物37-39
- 3.1.2 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理论继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39-40
- 3.1.3 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当代的体现形式40-42
- 3.1.4 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与自然关系论的创新42-44
- 3.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44-50
- 3.2.1 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容44-45
- 3.2.2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45-47
- 3.2.3 科学发展观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意义47-50
- 第4章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价值50-67
- 4.1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领作用50-56
- 4.1.1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方针51-52
- 4.1.2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开展政治建设的决策依据52-53
- 4.1.3 科学发展观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时代要求53-54
- 4.1.4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建设有序实施的根本保障54-55
- 4.1.5 科学发展观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55-56
- 4.2 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中国梦的推动作用56-61
- 4.2.1 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56-58
- 4.2.2 以人为本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58-59
- 4.2.3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59-61
- 4.3 科学发展观对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指导作用61-67
- 4.3.1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基本内涵在当代的具体体现61-62
- 4.3.2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在联系62-64
- 4.3.3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指导作用的深化64-67
- 结论67-68
- 参考文献68-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71-72
- 致谢72-7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霞;党玲博;朱忠业;;基于可持续理论的旧住宅改造策略——以夏热冬冷地区旧住宅改造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钱之佳;萧玲;;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的新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唐建生;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彭庆刚;;流动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苏美岩;;生态安全意识及其建构[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6 王一;张法瑞;;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观光旅游农业[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7 丁锐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认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8 李天星;;浅析实现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精神[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9 李天星;;生物进化背景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10 余明江;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哲学基础与四大难题[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李毅;;依托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促进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魏文娟;;浅析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曹桂红;;低碳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博弈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金克镇;;绿色发展的实质是可持续[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白廷举;;法治——生态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律制度选择为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星泽;;我国湿地保护法律问题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杜辉;陈德敏;;论资源法变革的现实性、重点与目标[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晋海;;农民实质自由与农村环境保护[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吕当振;O_2/CO_2燃烧方式下煤中S析出行为及其与Ca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初春华;党的群众工作心理层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宋敏;榆林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肖兴;环境权入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詹洁;矿产资源的刑事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党洁;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传承与发展[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力国;城市地段空间生态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王芸;中国碳交易现状与实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汝秋实;约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8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