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04-26 19:11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生态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本人关于生态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总体理解。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态观,马克思生态观突破了前马克思那种纯粹的、原始的、自然的、传统的对生态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它以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立足于时代发展,批判继承前人理论,反思现实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独具特色的人与生态和谐的生态观。 本文从马克思生态观整体视阈出发,站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点上认真地研究考察马克思生态观。首先,论文追本溯源,详细地追述了马克思生态观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来源,对前马克思的生态观进行了批判性和革命性地梳理分析。同时,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实践的视角出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异化劳动进行了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因此,渊源的探讨为我们更加准确地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生态观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其次,论文论述了马克思生态观一步步形成,其中重点论述了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内涵:人与生态的辩证的实践的统一;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人与生态对抗关系的社会根源;实现共产主义——人与生态问题的真正解决。其中人与生态和谐统一是马克思生态观的核心内容,它是贯穿马克思生态观始终的“主线”。再次,论文对马克思生态观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析,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多角度多方面地理解马克思生态观。最后,论文着重论述了马克思生态观的当代价值:一方面它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全新的生态观;另一方面它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路径选择。鉴于这样的价值指向,笔者从中国社会的实情出发,探讨挖掘了马克思生态观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而这也成为本论文研究马克思生态观的“点睛之处”。
【关键词】:马克思 人与生态 生态观 生态文明 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论8-14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评析9-11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11-13
  • 四、创新之处13-14
  • 第一章 马克思生态观的源起14-22
  • 第一节 理论源起:对传统生态观的扬弃14-18
  • 一、对朴素唯物主义生态观和机械唯物主义生态观的批判和继承14-15
  • 二、对德国古典哲学生态观的批判与继承15-17
  • 三、对18、19世纪自然科学的批判17-18
  • 第二节 实践源起:对资本主义发展危机的反思18-22
  • 一、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实践分析18-19
  • 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19-20
  •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20-22
  • 第二章 马克思生态观的形成逻辑与基本内涵22-31
  • 第一节 马克思生态观的形成逻辑22-25
  • 一、马克思生态观的萌芽阶段22-23
  • 二、马克思生态观的形成阶段23-24
  • 三、马克思生态观的成熟阶段24-25
  • 第二节 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内涵25-31
  • 一、人与生态之间实践的辩证的和谐统一26-27
  •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人与生态对抗关系的根源27-28
  • 三、共产主义向度:人与生态的真正和谐28-31
  • 第三章 马克思生态观的多维解析31-36
  • 第一节 马克思生态观的三重维度31-33
  • 一、马克思生态观是物质生态观31-32
  • 二、马克思生态观是人化生态观32
  • 三、马克思生态观是社会历史生态观32-33
  • 第二节 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特征33-36
  • 一、马克思生态观的实践性33-34
  • 二、马克思生态观的时代性34
  • 三、马克思生态观的人的主体性34-36
  • 第四章 马克思生态观的当代审视36-43
  • 第一节 马克思生态观的价值指向36-39
  • 一、一种全新生态观的树立36-37
  • 二、全球生态危机解决的路径选择37-39
  • 第二节 马克思生态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39-43
  • 一、人与生态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39-40
  • 二、主体选择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40-41
  • 三、制度优越性: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41-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洪彬;;论邓小平的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朱耀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观内涵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徐民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05期

4 李昆;;老子的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5 董西彩;;简论佛教生态观中的和谐思想[J];传承;2007年05期

6 郭昭君;罗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杨克涛;陈敬佑;刘晓利;;马克思生态观:人与自然关系认知和解读[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王立平;韩广富;;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探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丁立磊;郝亚飞;;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J];前沿;2011年12期

10 徐民华;为了地球上的生命——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季刊;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莹;;战国儒道生态观比较[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郑晓云;;佤族的自然崇拜与生态适应——关于少数民族生态观及其文化结果的考察[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国英;;21世纪我国水利发展的生态观[A];中国水利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陈涛;;生态城建设之生态观[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胡家祥;;中华文化讲求生态美的哲学基础[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杜秀娟;陈凡;;马克思《资本论》的生态哲学思想解读[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7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8 何庆;;生态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山西大学环境科教楼方案设计[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郭俊煌;吴素后;曹宏屹;郭俊声;林丽婉;;台湾传统民居生态观与现今都市环境之探讨[A];第三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欣;唐建军;;试论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措施[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翔;伊金霍洛“生态观”[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2 饶勇;开发西部旅游应坚持科学的生态观和市场观[N];中国旅游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罗昌爱;海南农民的生态观[N];人民日报;2008年

4 周霄羽;《生态文化》的生态观[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5 ;张掖领导干部的生态观[N];张掖日报;2009年

6 高淼;天人合一:住宅区环境设计的生态观[N];中国建设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唐先武;傣族生态观保护着西双版纳[N];科技日报;2003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郝又满 张清华 通讯员 罗立群 何连连 谢庆华;每年投入亿元建设生态观澜[N];深圳商报;2006年

9 记者 王春华;沿海建设须引入生态观[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通讯员 胡国友;打造浠水首个生态观景居住示范小区[N];黄冈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2 何巨峰;基于生态观的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6年

4 王红英;以野生动物为对象的休闲旅游影响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王发明;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刘国贞;魏晋玄学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9年

7 李瑞虹;萝斯玛丽·雷德福·鲁塞尔的生态女性主义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8 刘国清;从断裂到弥合:泰德·休斯诗歌的生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琳;中国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杜秀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影响探究[D];东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小芳;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形成及其意义[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永红;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盛明伟;马克思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D];兰州大学;2014年

4 李艳华;环境生态设计中的文化生态观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丁yN;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临汾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奕;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生态观思考[D];西南大学;2013年

7 周益;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对生态西藏建设的启示[D];中南大学;2012年

8 王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意义[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9 孟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秦超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当代环境问题[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9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a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