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利益和谐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4 17:49
利益作为社会的本原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是利益,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是利益关系。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就是最初包含在利益内部的矛盾所推动起来的自然历史过程。利益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的统一体。利益和谐就是指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配合得当,体现为利益主体间的协调一致、稳定发展的状态或过程。表现为利益主体关系的和谐,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同一主体的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和谐。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有一个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科学地构筑了利益理论大厦。列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利益理论的相关思想,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各种利益关系能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便是一个由利益不尽和谐到和谐的历史演进过程。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和谐的社会有赖于并得益于利益关系的和谐。协调各种...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利益的一般理论
(一) 利益产生的基础
(二) 利益的内涵及本质
(三) 利益和谐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理论
1. 马克思、恩格斯利益理论的提出
2. 马克思、恩格斯利益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 列宁关于利益问题的基本思想
(三)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中国化
三、利益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
(一) 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1. 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
2. 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
(二) 利益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的表现
1. 利益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良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
2. 利益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利益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优化的文化环境
四、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演变与利益矛盾的现状
(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利益关系的概况
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利益关系的特点
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利益关系状况的成因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关系的新变化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关系的特点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关系出现新变化的成因
(三) 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利益矛盾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
1. 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主要表现
2. 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成因分析
3. 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利益矛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的表现
五、促进利益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益协调的主要原则
1. 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原则
2. 坚持利益统筹兼顾的原则
3. 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
4. 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利益协调的机制建构
1. 建立畅达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2. 建立严格的利益约束机制
3.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4. 建立健全的利益导向机制
5. 建立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正确处理利益矛盾的有效途径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2.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体系
3. 注重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引导作用
4. 加强执政党建设,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 辛鸣. 理论前沿. 2006(08)
[2]和谐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J]. 李松龄,杜彦瑾. 求索. 2006(03)
[3]西方知识史上利益概念的源流[J]. 高鹏程.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4)
[4]关于协调社会利益的几点认识[J]. 洪大用.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07)
[5]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变迁与新型集体主义建构[J]. 王岩,郑易平.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03)
[6]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J]. 袁银传.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7]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J]. 唐新民. 思想战线. 2002(03)
[8]试论利益群体的分化与社会稳定[J]. 王洪光. 理论视野. 2001(04)
[9]“三个代表”:唯物史观的新发展[J]. 杨焕章.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2)
[10]物质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J]. 王桂泉. 党政干部学刊. 2001(02)
本文编号:3301132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利益的一般理论
(一) 利益产生的基础
(二) 利益的内涵及本质
(三) 利益和谐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理论
1. 马克思、恩格斯利益理论的提出
2. 马克思、恩格斯利益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 列宁关于利益问题的基本思想
(三)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中国化
三、利益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
(一) 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1. 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
2. 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
(二) 利益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的表现
1. 利益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良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
2. 利益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利益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优化的文化环境
四、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演变与利益矛盾的现状
(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利益关系的概况
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利益关系的特点
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利益关系状况的成因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关系的新变化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关系的特点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关系出现新变化的成因
(三) 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利益矛盾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
1. 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主要表现
2. 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矛盾的成因分析
3. 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利益矛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的表现
五、促进利益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利益协调的主要原则
1. 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原则
2. 坚持利益统筹兼顾的原则
3. 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
4. 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利益协调的机制建构
1. 建立畅达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2. 建立严格的利益约束机制
3.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4. 建立健全的利益导向机制
5. 建立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正确处理利益矛盾的有效途径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2.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体系
3. 注重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引导作用
4. 加强执政党建设,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 辛鸣. 理论前沿. 2006(08)
[2]和谐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J]. 李松龄,杜彦瑾. 求索. 2006(03)
[3]西方知识史上利益概念的源流[J]. 高鹏程.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4)
[4]关于协调社会利益的几点认识[J]. 洪大用.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07)
[5]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变迁与新型集体主义建构[J]. 王岩,郑易平.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03)
[6]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J]. 袁银传.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7]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J]. 唐新民. 思想战线. 2002(03)
[8]试论利益群体的分化与社会稳定[J]. 王洪光. 理论视野. 2001(04)
[9]“三个代表”:唯物史观的新发展[J]. 杨焕章.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2)
[10]物质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J]. 王桂泉. 党政干部学刊. 2001(02)
本文编号:3301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0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