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9 06:09
20 世纪 90 年代后,互联网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迈入一个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撑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是一个传媒全球化的时代。 互联网络的兴起和运用,既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又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应对这种挑战,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很可能出现困境、甚至危机(表现为信仰危机和意识形态功能性危机等)。本论文在分析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基本功能和互联网络作为信息传播技术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就积极应对执政党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的强大冲击下出现的危机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本论文的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和改进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全文由导论和正文六章组成。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阐明了论文的重点、难点、突破点以及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涵义、本质特征、基本功能和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作了分析。执政党意识形态除了鲜明的阶级性外,还具有实践性、延续性、渗透性、建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在执政党的活动中具有辩护功能、动...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网络时代”的时间定位
(二) 网络传媒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框架、重点、难点及突破点
四、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第一章 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基本涵义、特征及功能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基本涵义
(一) 什么是意识形态
(二) 什么是政党意识形态
(三) 什么是执政党意识形态
二、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一) 实践性
(二) 延续性
(三) 渗透性
(四) 建设性
(五) 包容性
三、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一) 辩护功能
(二) 激励动员功能
(三) 价值导向功能
(四) 社会整合功能
四、影响执政党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二) 党的阶级基础
(三) 政党体制
(四) 传播媒介和传播体制
第二章 互联网络给执政党意识形态带来的机遇与冲击
一、互联网络的兴起及其基本特征、功能
(一) 互联网络的兴起与发展
(二) 互联网络的基本特征
(三) 互联网络的基本功能
二、互联网络给执政党意识形态带来的机遇
(一) 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二) 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条件
(三) 大大增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互联网络给执政党意识形态带来的冲击
(一) 冲击意识形态某些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
(二) 冲击意识形态传统的传播观念和传播体制
(三) 冲击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功能
第三章 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的判断
二、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的表现
(一) 信仰危机
(二) 政治合法性危机
(三) 社会道德危机
(四) 社会整合危机
三、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的影响
(一) 执政地位发生动摇
(二) 执政党走向分化瓦解
第四章 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
一、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创新是意识形态生存和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 创新是应对意识形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二、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 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三、创新的主要对策措施
(一) 准确理解和把握网络时代执政党所处的环境
(二) 牢固树立“网络意识”
(三) 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第五章 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一、构建网上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
(一) 执政党对意识形态要具有“传播”意识
(二) 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新阵地
(三) 构建网上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的对策
二、树立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理念
(一) 网络时代需要新的传播理念
(二) 传播新理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
三、建立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的新体制
(一) 传统的传播体制在网络时代难以为继
(二) 建立开放型、参与型、回应型的传播新体制
四、实现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创新
(一) 互联网络是一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
(二) 即时性、形象性、互动性的传播方式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
(一)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意识形态的客观必然性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启示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 理论创新的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需要大力传播
(二) 打造网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
(三) 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政党中间化发展特点透视[J]. 王虹.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2]战后美国两党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与共识[J]. 李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3]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 黄新华. 政治学研究. 2003(03)
[4]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J]. 徐伟新.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3(02)
[5]对建设互联网上的党建阵地的思考[J]. 李华铭. 社会科学家. 2002(S2)
[6]世界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之间关系的嬗变及走势[J]. 林建华. 理论前沿. 2002(12)
[7]怎样认识冷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调整变革[J]. 曹长盛.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06)
[8]冷战后法国和意大利左翼政党联盟的发展与前景[J]. 张耀军. 欧洲. 2002(02)
[9]法轮功与互联网[J]. 方汉奇.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2(01)
[10]道德失范探析[J]. 吴绍芬.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本文编号:3413195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网络时代”的时间定位
(二) 网络传媒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框架、重点、难点及突破点
四、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第一章 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基本涵义、特征及功能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基本涵义
(一) 什么是意识形态
(二) 什么是政党意识形态
(三) 什么是执政党意识形态
二、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一) 实践性
(二) 延续性
(三) 渗透性
(四) 建设性
(五) 包容性
三、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一) 辩护功能
(二) 激励动员功能
(三) 价值导向功能
(四) 社会整合功能
四、影响执政党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二) 党的阶级基础
(三) 政党体制
(四) 传播媒介和传播体制
第二章 互联网络给执政党意识形态带来的机遇与冲击
一、互联网络的兴起及其基本特征、功能
(一) 互联网络的兴起与发展
(二) 互联网络的基本特征
(三) 互联网络的基本功能
二、互联网络给执政党意识形态带来的机遇
(一) 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二) 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条件
(三) 大大增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互联网络给执政党意识形态带来的冲击
(一) 冲击意识形态某些基本理论和价值观念
(二) 冲击意识形态传统的传播观念和传播体制
(三) 冲击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功能
第三章 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的判断
二、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的表现
(一) 信仰危机
(二) 政治合法性危机
(三) 社会道德危机
(四) 社会整合危机
三、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的影响
(一) 执政地位发生动摇
(二) 执政党走向分化瓦解
第四章 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
一、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创新是意识形态生存和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 创新是应对意识形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二、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 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三、创新的主要对策措施
(一) 准确理解和把握网络时代执政党所处的环境
(二) 牢固树立“网络意识”
(三) 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第五章 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一、构建网上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
(一) 执政党对意识形态要具有“传播”意识
(二) 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新阵地
(三) 构建网上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的对策
二、树立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理念
(一) 网络时代需要新的传播理念
(二) 传播新理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
三、建立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的新体制
(一) 传统的传播体制在网络时代难以为继
(二) 建立开放型、参与型、回应型的传播新体制
四、实现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创新
(一) 互联网络是一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
(二) 即时性、形象性、互动性的传播方式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
(一)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意识形态的客观必然性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启示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 理论创新的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需要大力传播
(二) 打造网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
(三) 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政党中间化发展特点透视[J]. 王虹.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2]战后美国两党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与共识[J]. 李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3]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 黄新华. 政治学研究. 2003(03)
[4]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J]. 徐伟新.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3(02)
[5]对建设互联网上的党建阵地的思考[J]. 李华铭. 社会科学家. 2002(S2)
[6]世界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之间关系的嬗变及走势[J]. 林建华. 理论前沿. 2002(12)
[7]怎样认识冷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调整变革[J]. 曹长盛.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06)
[8]冷战后法国和意大利左翼政党联盟的发展与前景[J]. 张耀军. 欧洲. 2002(02)
[9]法轮功与互联网[J]. 方汉奇.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2(01)
[10]道德失范探析[J]. 吴绍芬.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本文编号:3413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13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