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历史发展
发布时间:2021-09-29 06:18
“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在西方,“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孕育了民主法治传统;在中国,“以人为本”思想在古代是专制暴政的抑制器,在现代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加强执政党建设、实现善治、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底蕴和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对历届领导集体治国执政理念的升华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问题上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追溯“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为出发点,阐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西方传统社会的人本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治国执政以后的理论传承与发展。在理清“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发展脉络之后,进一步挖掘了这一理念的深层意蕴,论证了其对于扩大党的代表范围、关注人的利益和发展以及实现社会整合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为了使“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得以真正的贯彻和落实,我们党应考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新的执政实践:一是在价值取向上从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增长转为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二是在执政方式上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三是...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旨、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创新与不足
1.5 重要概念界定
1.5.1 执政理念
1.5.2 以人为本
2. 中西方以人为本思想溯源
2.1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2.1.1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
2.1.2 安民、息民
2.1.3 富民
2.2 西方的以人为本理念
2.2.1 古希腊关于人的思想
2.2.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
2.2.3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
3.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
3.1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
3.1.1 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
3.1.2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人的活动所构成,是交互作用的产物
3.1.3 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的实践性是有目的的活动
3.1.4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
3.2 列宁的以人为本思想
3.2.1 人民掌握政权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前提
3.2.2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决定性因素
3.2.3 人民群众是领导和执政的基础
3.3 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
3.3.1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3.3.2 人民战争思想是人本思想最鲜明的特色
3.3.3 "为人民服务"的经济思想是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3.3.4 人民民主政治是人本思想的根本
4.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4.1 促使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4.1.1 时代发展和执政条件新变化的需要
4.1.2 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
4.1.3 完善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
4.2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
4.2.1 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4.2.2 人民利益的根本标准观
4.2.3 制度创新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4.2.4 培养"四有"新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
4.3.1 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3.2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4.3.3 实现民主和自由,尊重与保障人权
4.3.4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4.4 以胡锦涛为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4.4.1 人民是发展的动力
4.4.2 人民利益是检验发展的最高标准
4.4.3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5.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提出的重大意义
5.1 理论意义
5.1.1 丰富、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5.1.2 弘扬、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5.2 现实意义
5.2.1 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5.2.2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2.3 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多角度解读
6.1 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
6.1.1 哲学的人学本体论转换与变革的必然性
6.1.2 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发展在哲学价值上的必然
6.2 以人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经济向度
6.2.1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6.2.2 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6.2.3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
6.3 以人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治向度
6.3.1 确立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6.3.2 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6.3.3 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6.4 以人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文化向度
6.4.1 重视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
6.4.2 营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环境
6.4.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邓小平的以人为本思想[J]. 刘瑞敏,王孝哲. 法制与社会. 2009(21)
[2]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 韩庆祥. 学习月刊. 2009(09)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价值探析[J]. 刘春雷.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4]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J]. 陈先达.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03)
[5]民本管理的理路及其和谐价值[J]. 李翔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6]论列宁的人本思想及其实践[J]. 孟宪平.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05)
[7]“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来源[J]. 卢旺林. 河北学刊. 2006(05)
[8]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问题[J]. 杨华. 哲学研究. 2006(05)
[9]“以人为本”的追问[J]. 李龙,王源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10]“以人为本”的实践意义[J]. 薛德震. 理论参考. 2006(02)
硕士论文
[1]论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D]. 曾凡英.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13208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旨、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创新与不足
1.5 重要概念界定
1.5.1 执政理念
1.5.2 以人为本
2. 中西方以人为本思想溯源
2.1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2.1.1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
2.1.2 安民、息民
2.1.3 富民
2.2 西方的以人为本理念
2.2.1 古希腊关于人的思想
2.2.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
2.2.3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
3.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
3.1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
3.1.1 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
3.1.2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人的活动所构成,是交互作用的产物
3.1.3 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的实践性是有目的的活动
3.1.4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
3.2 列宁的以人为本思想
3.2.1 人民掌握政权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前提
3.2.2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决定性因素
3.2.3 人民群众是领导和执政的基础
3.3 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
3.3.1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3.3.2 人民战争思想是人本思想最鲜明的特色
3.3.3 "为人民服务"的经济思想是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3.3.4 人民民主政治是人本思想的根本
4.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4.1 促使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4.1.1 时代发展和执政条件新变化的需要
4.1.2 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
4.1.3 完善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
4.2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
4.2.1 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4.2.2 人民利益的根本标准观
4.2.3 制度创新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4.2.4 培养"四有"新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
4.3.1 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3.2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4.3.3 实现民主和自由,尊重与保障人权
4.3.4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4.4 以胡锦涛为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4.4.1 人民是发展的动力
4.4.2 人民利益是检验发展的最高标准
4.4.3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5.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提出的重大意义
5.1 理论意义
5.1.1 丰富、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5.1.2 弘扬、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5.2 现实意义
5.2.1 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5.2.2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2.3 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多角度解读
6.1 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
6.1.1 哲学的人学本体论转换与变革的必然性
6.1.2 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发展在哲学价值上的必然
6.2 以人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经济向度
6.2.1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6.2.2 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6.2.3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
6.3 以人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治向度
6.3.1 确立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6.3.2 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6.3.3 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6.4 以人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文化向度
6.4.1 重视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
6.4.2 营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环境
6.4.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邓小平的以人为本思想[J]. 刘瑞敏,王孝哲. 法制与社会. 2009(21)
[2]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 韩庆祥. 学习月刊. 2009(09)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价值探析[J]. 刘春雷.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4]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J]. 陈先达.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03)
[5]民本管理的理路及其和谐价值[J]. 李翔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6]论列宁的人本思想及其实践[J]. 孟宪平.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05)
[7]“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来源[J]. 卢旺林. 河北学刊. 2006(05)
[8]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问题[J]. 杨华. 哲学研究. 2006(05)
[9]“以人为本”的追问[J]. 李龙,王源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10]“以人为本”的实践意义[J]. 薛德震. 理论参考. 2006(02)
硕士论文
[1]论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D]. 曾凡英.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13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1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