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践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9 06:3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进入哲学领域后共同创立的第三本有影响力的著作。这本著作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初步形成。科学实践观从日渐成熟到最终形成,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并且《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标志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基本成熟,新世界观也即唯物史观,也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的结晶。在我们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逐渐多元化。在接受新思想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可以指引我们在现时代,砥砺前行,更加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与其他著作相比,《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马克思在著作中不仅进一步批判了以青年黑格尔派“倒退的”绝对精神,还与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一次系统地论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及第一次科学地提出具有批判思想的实践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突破性的变革意义。与其他哲学思想家不同的是,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从来都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机械的”的唯心哲学体系,而是一直在社会关系中寻求“现实的个人”,而现实的人也就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实践的人。马克思阐述人...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思想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思想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注释
第二章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博士论文》:普遍理性的唯心思想
二、过渡时期思想转变
(一)《莱茵报》时期的实践斗争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新认识
三、《德法年鉴》对实践思想“做出当代的自我阐明”
(一)《论犹太人问题》:批判抽象思想转向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问题
导言》: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
四、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形成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基于劳动异化的实践思想
(二)《神圣家族》:人是实践的主体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革命意义的实践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哲学观点形成的标志
注释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三种实践形式
一、交往实践:交往与人、生产的关系
(一)交往实践是物质生产的客观性活动
(二)交往实践是现实的人和精神交往的辩证统一
(三)交往实践促进人类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统一
二、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态
(一)历史发展的四个要素
(二)现实的个人是生产实践的前提
(三)意识起源于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三、分工实践: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形式
(一)分工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二)分工是异化的根源
(三)分工是发展现实生产力的客观依据
(四)分工决定私有制
注释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三种哲学范畴
一、从本体论范畴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践思想
(一)实践与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历史实践的规律性和目的性
二、从认识论范畴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践思想
(一)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经验和理性的新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真理观
三、从价值论范畴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践思想
(一)从实践去评价主体和客体之间现实价值关系
(二)从实践观点分析主体的意志问题
注释
第五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思想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四个因素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揭露了社会发展的两大矛盾运动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和转变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的个人”与“以人为本”
(二)主要矛盾的转变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实践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413233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思想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思想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注释
第二章 马克思实践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博士论文》:普遍理性的唯心思想
二、过渡时期思想转变
(一)《莱茵报》时期的实践斗争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新认识
三、《德法年鉴》对实践思想“做出当代的自我阐明”
(一)《论犹太人问题》:批判抽象思想转向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问题
导言》: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
四、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形成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基于劳动异化的实践思想
(二)《神圣家族》:人是实践的主体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革命意义的实践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哲学观点形成的标志
注释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三种实践形式
一、交往实践:交往与人、生产的关系
(一)交往实践是物质生产的客观性活动
(二)交往实践是现实的人和精神交往的辩证统一
(三)交往实践促进人类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统一
二、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态
(一)历史发展的四个要素
(二)现实的个人是生产实践的前提
(三)意识起源于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三、分工实践: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形式
(一)分工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二)分工是异化的根源
(三)分工是发展现实生产力的客观依据
(四)分工决定私有制
注释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三种哲学范畴
一、从本体论范畴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践思想
(一)实践与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历史实践的规律性和目的性
二、从认识论范畴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践思想
(一)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经验和理性的新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真理观
三、从价值论范畴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践思想
(一)从实践去评价主体和客体之间现实价值关系
(二)从实践观点分析主体的意志问题
注释
第五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思想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四个因素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揭露了社会发展的两大矛盾运动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和转变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的个人”与“以人为本”
(二)主要矛盾的转变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实践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413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13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