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学人格到阶级意识—重释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政治动机
发布时间:2021-10-09 07:03
自启蒙运动肇始,西方神学-政治问题日渐凸显,并主要表现为思想论争所引发的政治变革。人们亟待反思这一时代背景中,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开篇的经典判断——“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进而在社会思潮沿革中回答如下问题:宗教批判何以被终结,它究竟为政治批判提供了什么样的思想前提?这一思想前提,能否促成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科学性与理想神圣性之间的平衡?上述反思与追问,皆需回溯思想史以求解。路德新教改革以来,德国国民性逐渐彰显为虔敬心态与禁欲主义相结合的独特生活样态,由此催生出的神秘主义思潮,深刻影响到启蒙思潮的走向。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神学政治问题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概念式理解,其中,康德率先预见到神权社会的结局,他热情讴歌启蒙理性,认为基督教信仰不足以涵盖伦理价值,道德反之应该成为宗教的基础。长久以来人性都是神性的附属品,随着理性精神带来的人性解放,康德认为应当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价值,并将个人意志提升为社会性的道德立法。鉴于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恐怖,费希特反思了信仰与理性的二元关系,他认为不应当把神学视为外部强加的精神禁锢,宗教理应成...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神学政治问题:宗教批判的思想史节点
第1章 “人”的解放、“类”为中介:宗教批判的政治路径
1.1 神学人格
1.1.1 基督教世俗化
1.1.2 黑格尔:伦理精神与权威宗教
1.1.3 施特劳斯:理性神学的“道成肉身”
1.2 神学/人本学的颠倒悖论
1.2.1 类哲学的神学秘密
1.2.2 费尔巴哈:反思性的个人原则
1.2.3 马克思:“人”的解放的理论中介
第2章 阶级意识: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的视界融合
2.1 共产主义的神圣性
2.1.1 主体性的泛神论
2.1.2 人性救赎的科学模式
2.2 批判世界观的法哲学之维
2.2.1 鲍威尔:无神论者的国家理想
2.2.2 法权分裂:在自我意识与个人利益之间
2.2.3 马克思:政教分离原则
2.3 政治神学问题的当代诠释
2.3.1 宗教批判的限度
2.3.2 启蒙/同化主义
2.3.3 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
第3章 重构人格逻辑:政治批判转向的思想史内涵
3.1 “末人”到“新人”的人格逾越
3.1.1 重思现代性问题
3.1.2 社会人格的双重界定
3.2 个人原则:人本哲学的利己主义困局
3.2.1 施蒂纳;主体性价值的“幽灵”
3.2.2 自利本性与政治普遍性
3.3 社会原则:科学世界观的前提
3.3.1 共同体精神的真正基础
3.3.2 政治批判的哲学边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批判理论之后[J]. 汤姆·洛克莫尔,员俊雅. 哲学动态. 2012(09)
[2]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双重意义的统一性[J]. 王南湜. 学习与探索. 2009(05)
[3]马克思与基督教关联的双重面相——从洛维特审理近代启蒙历史观的神学前提谈起[J]. 田薇. 学术月刊. 2009(06)
[4]“历史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命运[J]. 张盾.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1)
[5]马克思哲学与浪漫主义[J]. 何中华. 山东社会科学. 2007(12)
[6]重新评价费尔巴哈与施特劳斯、鲍威尔之争[J]. 卜祥记,范迎春. 求索. 2007(03)
[7]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哲学变革[J]. 王志军. 哲学研究. 2006(07)
[8]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J]. A.迈克莱什,陈蓓洁. 世界哲学. 2005(05)
[9]论鲍威尔宗教批判的特色——对《基督教真相》一书的思考[J]. 李毓章. 广东社会科学. 2005(01)
[10]马克思思想历程的最初理论环节——对施特劳斯与鲍威尔关于基督教哲学基础的批判性分析[J]. 卜祥记,余源培. 学术月刊. 2004(11)
本文编号:3425875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神学政治问题:宗教批判的思想史节点
第1章 “人”的解放、“类”为中介:宗教批判的政治路径
1.1 神学人格
1.1.1 基督教世俗化
1.1.2 黑格尔:伦理精神与权威宗教
1.1.3 施特劳斯:理性神学的“道成肉身”
1.2 神学/人本学的颠倒悖论
1.2.1 类哲学的神学秘密
1.2.2 费尔巴哈:反思性的个人原则
1.2.3 马克思:“人”的解放的理论中介
第2章 阶级意识: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的视界融合
2.1 共产主义的神圣性
2.1.1 主体性的泛神论
2.1.2 人性救赎的科学模式
2.2 批判世界观的法哲学之维
2.2.1 鲍威尔:无神论者的国家理想
2.2.2 法权分裂:在自我意识与个人利益之间
2.2.3 马克思:政教分离原则
2.3 政治神学问题的当代诠释
2.3.1 宗教批判的限度
2.3.2 启蒙/同化主义
2.3.3 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
第3章 重构人格逻辑:政治批判转向的思想史内涵
3.1 “末人”到“新人”的人格逾越
3.1.1 重思现代性问题
3.1.2 社会人格的双重界定
3.2 个人原则:人本哲学的利己主义困局
3.2.1 施蒂纳;主体性价值的“幽灵”
3.2.2 自利本性与政治普遍性
3.3 社会原则:科学世界观的前提
3.3.1 共同体精神的真正基础
3.3.2 政治批判的哲学边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批判理论之后[J]. 汤姆·洛克莫尔,员俊雅. 哲学动态. 2012(09)
[2]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双重意义的统一性[J]. 王南湜. 学习与探索. 2009(05)
[3]马克思与基督教关联的双重面相——从洛维特审理近代启蒙历史观的神学前提谈起[J]. 田薇. 学术月刊. 2009(06)
[4]“历史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命运[J]. 张盾.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1)
[5]马克思哲学与浪漫主义[J]. 何中华. 山东社会科学. 2007(12)
[6]重新评价费尔巴哈与施特劳斯、鲍威尔之争[J]. 卜祥记,范迎春. 求索. 2007(03)
[7]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哲学变革[J]. 王志军. 哲学研究. 2006(07)
[8]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J]. A.迈克莱什,陈蓓洁. 世界哲学. 2005(05)
[9]论鲍威尔宗教批判的特色——对《基督教真相》一书的思考[J]. 李毓章. 广东社会科学. 2005(01)
[10]马克思思想历程的最初理论环节——对施特劳斯与鲍威尔关于基督教哲学基础的批判性分析[J]. 卜祥记,余源培. 学术月刊. 2004(11)
本文编号:3425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25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