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发布时间:2021-10-12 18:45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深刻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对此,国内学术界予以了广泛的关注,掀起系统而深入的研讨。各方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论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性、必然性、合法性,加强和谐概念的界定与和谐意义、价值的研究。本文从哲学视域出发,针对当前提出的和谐社会,论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阐述我国目前理论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哲学基础思考的几种主要观点,分析其利弊得失,为提出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提供思想来源。其次,比较系统地阐述马克思有关人本思想,强调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从对马克思人本思想内涵的阐述,来理解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依据以人为本思想来构建和谐社会,妥善处理好和谐社会中人民内部各个...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缘起
(一)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二) 西方哲学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三)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和谐思想
(四) 系统哲学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一)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重要内涵
(二)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三、“以人为本”理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
(一)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二)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
(三)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四)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系统论看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J]. 李柏文. 学术论坛. 2007(02)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溯源[J]. 莫诗浦. 学术论坛. 2006(07)
[3]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 冯静. 兰州学刊. 2006(06)
[4]社会系统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高静文. 哲学研究. 2006(04)
[5]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J]. 陈迥.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02)
[6]关于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 屠春友. 求是. 2006(06)
[7]论以人为本及其在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核心地位[J]. 王征国.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J]. 符明轩. 学习论坛. 2006(02)
[9]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构想[J]. 詹真荣. 社会主义研究. 2006(01)
[10]“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 陈清春,冯前林. 理论探索. 2006(01)
本文编号:3433113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缘起
(一)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二) 西方哲学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三)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和谐思想
(四) 系统哲学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一)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重要内涵
(二)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三、“以人为本”理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
(一)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二)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
(三)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四)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系统论看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J]. 李柏文. 学术论坛. 2007(02)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溯源[J]. 莫诗浦. 学术论坛. 2006(07)
[3]和谐社会研究综述[J]. 冯静. 兰州学刊. 2006(06)
[4]社会系统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高静文. 哲学研究. 2006(04)
[5]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J]. 陈迥.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02)
[6]关于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 屠春友. 求是. 2006(06)
[7]论以人为本及其在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核心地位[J]. 王征国.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J]. 符明轩. 学习论坛. 2006(02)
[9]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构想[J]. 詹真荣. 社会主义研究. 2006(01)
[10]“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 陈清春,冯前林. 理论探索. 2006(01)
本文编号:3433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3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