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主题及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1-10-12 18:58
  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两篇重要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前者解决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后者完成了对人类解放的继续思考和深入探查。马克思在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进程中,依次对宗教、政治、哲学和阶级四个对象展开批判。在逐步的批判中,马克思以宗教批判作为牵引,指出了它只是“撕碎了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并不能解除人们身上没有任何乐趣的锁链,从而得出只有政治批判才能作出对现实的评价。哲学的批判不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批判,从批判到批判的批判,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批判,这样的批判才是最革命的批判、最彻底的批判。归结到最后,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落后,革命不彻底,缺少革命的意识和诉求,必须寻找一个新的历史主体来完成历史使命。为了更好的把握社会的本质,使批判理论能够真正成为认识现实,改变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把自己置身于人类社会的实践当中,通过对人类活动的深刻理解,使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的实质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成为了指引人类社会前进的理论力量之源。它体现了辨证否定精神、创新精神和永不... 

【文章来源】: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二) 论文研究的意义
    (三) 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前提
    (一)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初源
        1. 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
        2. 人类解放的继续思考和深入探查
    (二)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结构
        1. 社会批判的对象
        2. 社会批判的主体
    (三)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视界
二、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一)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的形成
        1. 从哲学角度的剖析
        2. 从国家与社会角度的剖析
    (二)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的实质
        1. 以实践观为基础的科学方法
        2. 以合理辩证法为内核的科学方法
        3. 以改造现实为目的的革命方法
    (三)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的的特征
        1. 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
        2. 批判与构建的统一
        3. 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统一
三、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主题
    (一) 西方主要社会批判理论
        1.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
        2.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3. 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
    (二)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本质
        1. 对资源配置的研究视角
        2. 现像与本质的关系
        3.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关系
    (三)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主题
        1. 宗教领域的批判
        2. 政治领域的批判
        3. 哲学领域的批判
        4. 阶级领域的批判
四、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代意义
    (一) 思维方式上的突破
        1. 人类传统的思维方式
        2. 当代社会物化和异化背景下的检讨和反思
    (二) 社会实践上的创新
        1.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对其他社会批判理论的整合与超越
        2. 从社会实践出发的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
    (三) 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资源
        1. 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达于社会本质
        2. 从勇于创新的实践中构建和谐社会
        3. 从深刻理解现在的基础上清晰的洞察未来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克思辩证法的生存论特质——析马克思辩证法的社会批判原则与实践原则[J]. 许斗斗.  东南学术. 2009(06)
[2]社会批判理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视角批判[J]. 陈周付.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3]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从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比较的视角来看[J]. 罗骞.  教学与研究. 2009(05)
[4]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探析[J]. 吴铁传.  求实. 2009(01)
[5]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述评[J]. 张振鹏.  高校社科动态. 2008(04)
[6]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J]. 仰海峰.  哲学研究. 1997(08)
[7]批判性论辩的科学价值──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视角[J]. 孙麾.  哲学研究. 1997(06)
[8]从社会政治批判到文化批判——马克思批判理论与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比较研究[J]. 车玉玲.  求是学刊. 1996(04)
[9]社会自我批判与超越[J]. 程家明.  江汉论坛. 1995(06)
[10]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J]. 赵泳.  教学与研究. 1994(03)



本文编号:3433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33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b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