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法哲学思想的历史演进
发布时间:2021-10-12 19:54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是在继承与超越近代自然法学派和德国哲理法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其间经历了从理性主义法哲学思想到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思想的演进历程。本文以马克思早期代表著作为线索,着重对其法哲学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探究,意在廓清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从发端到创立期间的理论脉络,进一步发掘其中的理论资源。全文由导言、正文(四个部分)和结语组成。导言主要阐释了法哲学的概念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正文第一部分论述了从学生时代到《莱茵报》中期处于萌芽阶段的马克思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哲学思想及其与现实冲突所导致的“苦恼的疑问”。第二部分阐释了《莱茵报》后期到《德法年鉴》创办处于转向阶段的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理性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促使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自觉的反思和批判,并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法律观的影响,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思想,逐渐实现了从唯心主义法哲学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思想的过渡。第三部分表述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神圣家族》趋于成熟阶段的马克思法哲学思想。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市民社会进行解剖,论证了经济关系的运动决定法,分析了国家、法与市民社会的相互关系,并对“普遍人权”...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萌芽
(一) 马克思对先前法哲学思想的探索
(二) “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三) 马克思“苦恼的疑问”
二、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根本转向
(一)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1. 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和法律
2. “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理”
3. 立法权是人民主权的实现形式
4. 私有财产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保障
(二) “政治国家是人类实际斗争的目录”
1. 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实现人类解放
2. 人权是公民权和自然权利的统一
3. 实现人类解放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三、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逐渐成熟
(一)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解剖
1. 经济异化是法律异化的基础
2.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二) 市民社会是现代国家和法的自然基础
1. 对鲍威尔唯心主义的批判
2. 市民社会是国家和公法的基础
3. 对“普遍人权”和“天赋人权”的批判
四、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创立
(一) 法产生的社会物质基础
(二) 阶级性和社会性是法的本质属性
(三) 法的历史发展规律
(四) 法的自由和权利价值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理性批判主义[J]. 范婷. 理论导刊. 2009(02)
[2]马克思早期的法哲学思想[J]. 张密丹,于海洋.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8)
[3]论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历史轨迹[J]. 张述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4]马克思法哲学观的探析[J]. 刘振江. 河南社会科学. 2007(04)
[5]从法哲学的批判到批判的法哲学——对马克思早年两个转变的新思考[J]. 王锡伟. 山东社会科学. 2007(03)
[6]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逻辑进程——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 张传开. 江淮论坛. 2005(05)
[7]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源流考[J]. 李燕萍,李秋萍. 河北法学. 2004(03)
[8]法理学的定义与意义[J]. 葛洪义.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1(03)
[9]青年马克思新理性自由法思想探析[J]. 龚廷泰,吕波. 南京社会科学. 2000(09)
[10]论马克思法律观的形成[J]. 李力.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 1999(01)
本文编号:3433203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萌芽
(一) 马克思对先前法哲学思想的探索
(二) “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三) 马克思“苦恼的疑问”
二、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根本转向
(一)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1. 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和法律
2. “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理”
3. 立法权是人民主权的实现形式
4. 私有财产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保障
(二) “政治国家是人类实际斗争的目录”
1. 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实现人类解放
2. 人权是公民权和自然权利的统一
3. 实现人类解放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三、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逐渐成熟
(一)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解剖
1. 经济异化是法律异化的基础
2.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二) 市民社会是现代国家和法的自然基础
1. 对鲍威尔唯心主义的批判
2. 市民社会是国家和公法的基础
3. 对“普遍人权”和“天赋人权”的批判
四、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创立
(一) 法产生的社会物质基础
(二) 阶级性和社会性是法的本质属性
(三) 法的历史发展规律
(四) 法的自由和权利价值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理性批判主义[J]. 范婷. 理论导刊. 2009(02)
[2]马克思早期的法哲学思想[J]. 张密丹,于海洋.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8)
[3]论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历史轨迹[J]. 张述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4]马克思法哲学观的探析[J]. 刘振江. 河南社会科学. 2007(04)
[5]从法哲学的批判到批判的法哲学——对马克思早年两个转变的新思考[J]. 王锡伟. 山东社会科学. 2007(03)
[6]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逻辑进程——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 张传开. 江淮论坛. 2005(05)
[7]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源流考[J]. 李燕萍,李秋萍. 河北法学. 2004(03)
[8]法理学的定义与意义[J]. 葛洪义.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1(03)
[9]青年马克思新理性自由法思想探析[J]. 龚廷泰,吕波. 南京社会科学. 2000(09)
[10]论马克思法律观的形成[J]. 李力.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 1999(01)
本文编号:3433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433203.html